体态雍容的元官窑
元代梅瓶继承了宋代梅瓶的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除了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棱梅瓶等等。席先生收藏的元代梅瓶小口,短颈,八棱方肩、圈足微外撇,高大挺拔,胎体厚重坚硬,具有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风格。
从整体上看,这只梅瓶器型庄重、雅致,通体施洒蓝釉,釉质肥厚,釉色纯净,瓶身上用白釉绘仙鹤祥云、古松傲然的图案,所使用的堆塑工艺将仙鹤优雅的体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席先生介绍,堆塑是将印出或者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胚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
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梅瓶雄冠于群窑之首,尤以蓝釉、蓝底白花、青花等梅瓶蜚声海内外。这只梅瓶高贵深沉的深蓝底色加上白色亮丽的仙鹤祥云图案,画面简洁明快,布局疏朗,既具有整体上的美学效果,又突出了堆塑的装饰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新愉悦的感觉。
这只梅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部特征,在瓶的肩部刻有“枢府”落款,席先生说:“枢府是元代枢密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是元代梅瓶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蓝釉梅瓶最动人 蓝釉梅瓶最动人
明清梅瓶在器型上与宋元时期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颈部肥硕。而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括,颈部内收,至底部处又微撇。席先生收藏的清早期梅瓶器型为唇口,短颈,丰肩,弧壁,圈足外撇。通体施宝石蓝釉色,釉质肥腴,色泽高贵深沉,光亮细腻,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灯光下看犹如蓝宝石般璀璨闪耀,自然光线下则又有几分宁谧之趣。
席先生介绍,清早期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是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清三代的梅瓶单色的纯正高贵,多色的华而不俗。这件梅瓶以纯正的高贵宝石蓝釉取胜。
梅瓶的奥妙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
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型因腹部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前一种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表现。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只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底黑花梅瓶,一只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只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来源:西海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