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0|回复: 0

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青年驿站)

发表于 2017-4-11 19:11: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19版 目录 往期
拖延症不是病,但得治(青年驿站)
2017-04-11 全幸雅

  约好友初春踏青。出游前一天,微信消息一闪——“抱歉啊,明天去不了了。本来说这稿子下周交,谁知道改期限为明晚呢?”我明白临时修改时间表的痛苦,但好友本有三周的充分时间写稿修改,却愣是拖到最后一刻。

  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时间和事件的“双重催促”,两难之下,反而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拖拖拖”了。网友为此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拖延症。事实上,拖延并不是医学或心理学上认证的一种疾病,国际拖延症研究领域权威威蒂莫西·皮切尔也在《战胜拖延症》中写道:“拖延症是一种结果有害,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拖延症生命力顽强,又像黑洞一般威力巨大,能把一切懒惰、负面情绪、挫折失败都吞噬,人们又常常以此为超出时限的借口,不免有逃避责任的嫌疑。一只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拖延现象尤其严重。从升学的极端高压中释放出来后,他们习惯于具体、单一、时限一两天的作业,无法适应抽象、多元、战线较长的任务,小到作业、考试、论文,大到出国、考研、工作,不一而足。身边因为一拖再拖,无法通过托福等资格考试、耽误求职、毕业就失业的实例也数不胜数。

  读一本名著太麻烦;学一样兴趣爱好太费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太冲动。可是,这些被拖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毫无疑问,它们被非必要事件消耗了。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不就是懒吗?事实上,把拖延症定义为懒是不科学的,它与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有关。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任务,却倍感困惑,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浏览微博、刷朋友圈、打打游戏成为缓解“阵痛”的最优选择。你是否也有这种经历:手头工作如山倒,微信微博照样聊;胡思乱想伴焦虑,万事蹉跎人已老。越是夜深人静困倦难耐,就越要消灭朋友圈的小红点。每一次刷新完成,空虚感一层层涌上心头,如西西弗滚巨石般永无止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