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4|回复: 0

杭州市政协委员议教育国际化:借中国概念造世界名校

发表于 2017-4-13 16:59: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杭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现场。 徐瀚文 摄
  中新网杭州4月12日电 (施佳秀 徐瀚文周丹)“让美国人喝点热水,中国人吃些奶酪,相互交融,其乐融融,才能天下大同。”正在此间进行的浙江杭州市“两会”上,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育才中学校长郜晏中认为,教育需要走向国际化,其中也包括民办教育。
  站在“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新起点,杭州吹响“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新号角。城市国际化离不开人才,自然也离不开教育。如何推动教育国际化,成为了杭州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民办中学的校长,郜晏中“深耕”教育领域多年,对民办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近年来,出国留学生日趋低龄化,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往国外念书。在郜晏中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才掠夺,发达国家通过顶尖大学、优秀的中学来“抓”中国优秀的学生,使中国的人才变成了他国的智囊,而破解这个局面,做国际学校、搞国际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公办教育保障了公平,民办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选择需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郜晏中告诉记者,中国有这么一个群体,不舍得孩子从小出国,又希望孩子得到国际化的教育,而杭州在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这部分群体会越来越大,公办学校举办国际学校有诸多制约,杭州教育国际化的任务应该由民办学校来承担。
  郜晏中认为,国内民办学校普遍存在欠缺与不足,制约着学校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他举例说,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太少,教师整体的准入门槛不够高,第一梯队的学生去读师范大学很少……
  “中国基础教育,应该推出中国概念、中国定义。”郜晏中对记者说,中国古代贡献给基础教育的好多概念,在全世界都是处于时代前列的,比如有教无类、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等概念,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要保存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
  郜晏中表示,教育最终的冲突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他要求学校英语老师首先做好语文老师,先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再研究英国人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并吸纳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吸引国外学生前来求学。(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