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茂名石化 李岳春
小时候,我老家把做饭煮东西的地方叫做“灶下”,也就是现在的厨房和餐厅,但如果按现在厨房的格局来衡量,当时的厨房也就不算什么厨房了,可能当时的称谓“灶下”更显合理性,即顾名思义,就是炉灶下榻的地方。实际上,当年的厨房也就是在一个房间或叫厅的房子的角落砌了一个炉灶,全部是烧柴火那种。炉灶的灶口前面有个装炉灰的小围堰叫“火灰炉”,跟接着就是一个叫“灶前”的地方,也是围起来的一个小格子,用来储存适量的柴火,家里养的母鸡就经常在这个地方下蛋。如果家里养有猫的话,冬天的时候,“火灰炉”则成了猫常去睡觉的地方,有时猫也会钻到炉灶里面的,很多时候主人生火时猫才跑出来,所以经常会被烧焦一些毛。后来经济好一点的时候,炉灶旁边就添加了“煤炭炉”,即是烧煤球那种。也有人家把“煤炭炉”与柴火炉灶砌在一起,做成整体的,目的是节省一些空间,也相对美观了一些。
“灶下”这个房间通常不是专门做饭煮东西用的,也设有床铺,兼有卧房的功能。我小时候很多时候就住在“灶下”这个房,其实这房间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譬如家里养的鹅或鸭晚上也要圈住在这里,晚上睡觉时的味道可想而知,幸好当年的鹅都是吃青草的多,鹅粪基本没什么特别的味道。说实在,就是炉灶也不是专门煮人吃的东西的。当年养猪,养牛,养鹅,养鸭,养鸡,有很多饲料也是通过炉灶煮的,主要是煮野菜、饲料菜居多。当年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有猪,煮猪菜是少不了的。
我家“灶下”这个房还用杉木做成一个阁楼,阁楼主要用来储存粮食和杂物,通常主要是稻草。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曾在阁楼上腾出一个学习的地方,包括睡觉用,目的是想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但阁楼没有通风窗,只有采光的天窗,夏天特别闷热,加上炉灶生火煮东西,其环境状况可想而知,有时我在阁楼上做作业,就感觉闷的心慌,汗流浃背差点虚脱。冬天的时候就感觉舒适很多了,颇有一方小天地。
吃饭也是肯定在“灶下”的,在“灶下”这房间里,通常设有一张固定的饭桌,我们老家的土话叫“饭床”,“饭床”一般为四方的,台面下设有一层小储物空间,可以放些盘碗什么的。另外还备有有客人来时人多吃饭用的圆台,我们的土话也把这种可以折叠的圆台称为“圆床”,一般还可以在天气热时摆在房外阴凉通风地方吃饭用。
其实小时候家里人口不算少,由于每顿菜不多,或者说基本就没什么菜,所以饭桌不大,但也已经够用了。譬如通常就是一大锅粥,再有一碟咸菜萝卜干什么的,确实用不了多少空间。有时能添点腐乳或咸鱼,就已经很不错了,肉类肯定是要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有一些。所以,当年我家的“饭床”一面靠墙,一面靠了一个大水缸,实际能围坐人的地方只有两面,但好像也没觉得特别不方便。
所以小时候的这个“灶下”,也就是厨房兼餐厅的地方,功能还是挺多的,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逐步有了变化,记忆中首先是设备增加了,依次增加的设备有煤炭炉、电饭锅、电风扇等,然后是功能减少了,非厨房功能逐步退出,首先是圈养家畜和卧房功能的退出。特别是,很多家庭建新房子后,“灶下”就是专门用来做饭和吃饭的地方了,也是厨房和餐厅。家畜也早已没人养了。
如今,我们老家有了小洋楼,厨房就已经和城里人的厨房一样的了,把厨房叫“灶下”的叫法也已经消失。今年春节的时候,老家的厨房又增添了一台新设备——洗碗机。其实洗碗机城里人用的并不多,不是说城里人用不起,只是大家认为不实用,当然也是从节约水电方面考虑居多。其他的变化我想就不用多说了,与城里一般家庭的厨房相比,只有过而没有不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