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回复: 0

“达康书记”为什么受年轻人追捧?(青年观)

发表于 2017-4-18 23:46: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达康书记”为什么受年轻人追捧?(青年观)
2017-04-18 盛玉雷

  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点往往依时而动、因势而异,但他们的精神风貌却不会被轻易风化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老学究往往戴着副老花镜埋头古籍,老革命经常舍不得盘子里泛着的油星,老干部通常喜欢泡壶茶水浏览报纸……岁月的留痕印刻在他们的面庞,人生的厚重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得到彰显。


  然而,对于一个不曾历经风雨、饱受风霜的毛头小伙,又该是怎样的一副时代风貌?


  描摹当下青少年的群体画像,显然有着契合现实的特殊含义。拿最近的“爆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来说,官场规则的解密、政治角力的博弈,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大呼过瘾。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剧中特意设置的为拉近与青少年观众之间距离的“感情线”,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目标受众的厌倦,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口诛笔伐。贫嘴、水军、爱财、啃老、“结婚恐惧症”等一系列标签,显示出不少人对当代青少年的一些误解。


  但同“底层小人物”“感情线”等剧情的境遇大相径庭的是,原本以为曲高和寡、沉闷冷僻的反腐主旋律,意外地受到青少年的推崇。剧中配角“达康书记”的一颦一蹙,更是激发了年轻网友的创作热情。“darkcom”“达康书记的GDP”等热词乃至表情包,也在微信朋友圈成刷屏之势。


  达康书记的走红,源于其鲜明的性格色彩。一身正气却又带点狡黠,雷厉风行而不乏责任担当,严肃内敛的同时又略显萌态,这与年轻人的气质不谋而合,无形中擘画出了绰约风姿。这群诞生于互联网的年轻原住民,在度过了早期沉迷于0和1的“婴孩期”之后,如梦方醒,渐渐向现实回归。喜欢“二次元”萌物,并不意味着同三次元的脱节;追求个性表达,也并不等同于脱离原生环境。不能单凭社群亚文化的勃兴,就一概否定年轻人接受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的客观事实。


  如果说,一定要给当代年轻人一个妥帖的形容,“纯粹”二字可能再合适不过。相比拖沓的剧情演绎,直击真相的率真才最受年轻人的喜爱。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关注现实、直截了当……正是与这些特质的遥相呼应,才让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真正俘获年轻人挑剔的目光。


  也由此,不能因为“无脑”综艺影视的流行,就轻易断言年轻人的肤浅;也不要单纯依靠感觉,就揣度青少年的喜好。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点往往依时而动、因势而异,但他们的精神风貌却不会被轻易风化。实际上,只要导演懂得青少年追求真实、渴望真情、探寻自我的需求,就不难把握作品创作的方向、增删合适的剧情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亮丽青春,相比于70后的军绿、80后的卡其,网络新时代们可谓五颜六色。但再多的色彩,也无法覆盖成长的轮廓。只有细心观察年轻人的时代风貌,时刻留意风向的变化,才能实现作品的心灵相通、现实的促膝长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