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回复: 2

珍贵文物揭秘乾隆其人其事

发表于 2017-4-20 21:29: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月29日至6月29日,“风华清漪——颐和园藏乾隆文物精品展”在南宁博物馆向公众展出。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乾隆为了在游园时能随时处理政务,不仅在清漪园中修建了勤政殿,还在园内兴建了大量观农建筑,以体察农耕。

  “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水天气象略如彼,衣食根源每廑吾。”这是一首乾隆吟咏清漪园耕织图景观的诗歌,而勤政殿和耕织图景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乾隆将励精图治、重农促织和造园艺术三者完美融合的愿景。

  乾隆是将清朝推向“康乾盛世”的一代帝王,让我们透过珍贵的文物一窥这位盛世皇帝治世理想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收藏大腕

  乾隆皇帝在理政之余,致力于历代文物的搜集,堪称一个狂热的古今艺术品收藏家,其一生所搜集的稀世珍品数量之多,举世无双。这些艺术品大都陈设在当时的皇家宫苑中,随时供他鉴赏、把玩和品题。如今在颐和园现藏的近4万件文物中,相当一部分是乾隆时代的艺术精品。

  在众多收藏之中,最令乾隆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历代书法名帖的搜集。乾隆十一年,乾隆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远帖》这3件他所钟爱的名帖藏在大内养心殿西暖阁内,并命名为“三希堂”。

  乾隆还爱玉成癖,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致力于玉器的生产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丰。不仅如此,乾隆还特别重视文物的鉴赏,常在文学侍从、内廷画家陪侍下阅赏品鉴,以此作为政务之暇的消遣。

  超级诗人

  乾隆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清漪园里很多景点的设计都与此基本国策有关。建在清漪园昆明湖西南角的畅观堂位于一个高高的土山上,上面可以观看园子外面农民劳动的情况。乾隆曾在此举办观稼诗会,观赏农业,描绘农业生产。他在畅观堂共写了72首关于农业生产的诗。

  究竟乾隆有多喜欢写诗?据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詩》,总共收录了2200多人花费数百年时间写出来的4.89万首诗,而乾隆一生作诗的数量就达到4万余首,可谓当之无愧的写诗高产冠军,平均每天要写诗近2首。这些诗以纪实为主,或叙述史实,或阐述制度与政策,以及记录本人行踪游记和日常生活等,所涉及的题材和领域十分广泛。

  酷爱写诗的乾隆还热衷于在文物上题诗,特别是他喜爱的历代名窑瓷器、书画名迹。如一幅落款“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据说乾隆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50多处。又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全幅5.5米长的作品上,王羲之的书迹占了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间几乎被乾隆的诗印占满。

  设计达人

  清漪园不但具有北方皇家园林的突出特点,而且吸取了江南园林精巧、雅致、舒适和宜居的风韵。乾隆下江南时经常带着画师,看见好的景点就让画师画下来,然后在清漪园里找到适当的地点、环境,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改造,创造性地进行景观设计。

  乾隆不仅在景观设计上有独到见解,还喜欢在前朝瓷器上镌刻御制诗文,并将诗文与画面结合,共同装饰本朝瓷器,这也成为宫廷御制瓷器特有的装饰手法。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因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极富有时代特色而被称为“乾隆工”。

  此外,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还形成了“求多、求满、求富贵”的风格特点,家具制作用料奢靡,如在家具上嵌铜、嵌珐琅、嵌玉、嵌象牙等,以求达到新奇出彩的效果。

  潮流先锋

  宋代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并且以好古来增添文房情趣,因而兴起了使用铜、瓷、玉等材质仿制古代器物的风气。这种好古的传统发展到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

  作为最高统治者,乾隆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位既热爱艺术,又不忘勤政治国的帝王。其政治需要和个人喜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当时文化潮流的风向。清宫中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铜礼器、宋代至明代的瓷器、古代的玉器等古物,因而乾隆的鉴赏力和品位情趣得以提升并在仿古方面有所参照。

  清宫里庞大的手工制造机构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在乾隆的影响下,乾隆时代提倡在保留前代仿古之风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形成了各类乾隆风格的御用工艺品,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来源:南宁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21:29: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1 15:19:53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魏明东) 的帖子

感谢魏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