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5|回复: 7

品读温暖(作者:李晓波) 

发表于 2017-4-20 22:03: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品读温暖 
——再读刘庆邦短篇小说《清汤面》
  •李晓波
  3月22日,在江西省城南昌参加中国煤矿文联、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主办、开滦集团承办的“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职工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我突然从内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迫切地想再次细细地读读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先生的小小说。
  会后,到了宾馆房间,立即从电脑收藏夹里找出刘先生2013年10月30日发于《人民日报》《作品》副刊的短篇小说《清汤面》,一气儿读完,再反刍良久,一个词语“温暖”,陡然跃上心头!
  刘庆邦早期的煤矿题材小说,从《红煤》、《卧底》到《神木》,均以关注底层矿工的生存现状得到文坛内外的一致好评。这碗《清汤面》更是令人在细细品尝之余,回味悠长、遍体生津。
  小说以向秀玉、喜莲和杨旗等人物围绕一碗清汤面展开的生活故事。起初,我们在作家平实的叙述里看到母女、饭店老板与女孩之间围绕“清汤面”展开的一些列故事,只觉得人间的温情、温暖,但随着故事接近尾声,我们在向秀玉与扬旗的对话中得知了她们的特殊身份——矿山工亡家属,得知了她们在矿山受到的种种呵护和关爱,却让人在备感温暖的同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五感杂陈。细细研读,我发现作家用平淡无奇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三重意境:淡而浓,浅而深,短而长。
  淡而浓。淡,体现在语言的平淡,小说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和心理道白,只是用十分平常的语句娓娓述说;浓,体现在情感的真挚浓烈。即使在前面大部分平淡的叙说中,作家也在字里行间倾注了浓浓的情感,因而预先布下让人同情的感情网,直至最后提到主人公是矿难职工家属,更使人猛然间感受到灵魂的震撼的同时油然产生同情,并油然感受到文中三个主人公及他们背后矿工群体的美丽和伟大,不由自主地从心底里为这个群体感动感怀。用平淡的语言输送极为浓烈的感情,刘庆邦小说创作达到的高度,岂止是这篇小文三言两语能说得清道得明的。
  浅而深。浅,体现在语言的平实。作家在小说里没有故作高深,没有用华丽辞藻刻意修饰,没有道貌岸然的长篇评述,而是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平淡诉说、娓娓道来;深,体现在立意高深。小说全篇所蕴含的感人情愫,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让读者在平实的文字阅读中一阵阵心潮起伏,鼻子发酸,眼泪欲滴。刘庆邦用看似浅淡实则含蕴无比深厚的感情份量的文字高度体现了艺术语言的清纯和优美。
  短而长。短,是说小说的篇幅很短,仅有5600余字,读来耗时不长;长,则说这篇短文意蕴深厚、回味绵长。就拿戛然而止的结尾来说,就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故事中的小喜莲,到杨旗阿姨的清汤面馆去吃午餐,杨阿姨不收钱。原来是杨阿姨红火火的生意,亦然得到工友们的帮助,杨阿姨愿意把自己得到的爱真心地返还给别人。而喜莲的妈妈似乎不“买帐”。迫使杨旗阿姨想把清汤面馆关张,去和喜莲的妈妈一样,到装煤楼拣矸石。小说写到这里就收了笔,令我们在掩卷之余不由自主地想去猜测,杨阿姨的清汤面馆会不会真的关张,或者还会生发其他怎样的故事,这善良的三个女人,她们以后还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一碗清汤面,满腹人间情。
  “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职工读书活动倡议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清汤面》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刘庆邦在小说里以一碗清汤面,为我们讲述了人间大爱、人间真情,并让我们用人道、人性的真情点燃起坚韧顽强的希望之光。
  这碗《清汤面》真是极其清淡,却又极其鲜美,历久弥香。我感激作家借这碗面所给予我的心灵净化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刘庆邦说:“写作时,我愿意把自己放得低一点,低到地面以下,甚至低到矿井底下,这样我写作时,就没有太大压力,因为我把自己放得很低,那么我的写作就在向高处走。我用掘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我想,正是因为这一低一高成就了短篇小说之王,成就了浸透纸背的温暖与真善美。
  (作者单位: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2 21:31:27 | 查看全部
小说《清汤面》——品读温暖。品读佳作并问候李老师!!
                   158_38202_f0ca4acbe2a14be.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06:37:20 | 查看全部
恭喜李老师文章上大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06:39: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08:25:1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15:11:45 | 查看全部
写作时,我愿意把自己放得低一点,低到地面以下,甚至低到矿井底下,这样我写作时,就没有太大压力,因为我把自己放得很低,那么我的写作就在向高处走。我用掘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好方法,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15:12:33 | 查看全部
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06:23:1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