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江汉油田 楚学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因为一次浪漫的迷路,误入桃源深处,遂成就了《桃花源记》千古美文,也让桃源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湖南桃源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郡治,时属洞庭郡。出油田南行至高场上高速,迎着微寒的春风,掠过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穿荆州,过公安,一路都是明山秀水,看不尽的草木初发雀鸟欢鸣,此次出行,是一位爱好钓鱼的前辈发起的,前辈说,桃源有百里桃花,鳜鱼味美!有美景美食,陪他去一趟又何妨?
桃源风景之美,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雪峰、武陵两道山脉,横贯湘地,山势腾飞,向北渐缓,在两峰余脉之处,便是桃源。更难得的是,桃源有夷望溪、白洋河等四十余条支流汇入沅水,水质清纯,是垂钓的绝佳之地。
我们一行穿城而过,再行十余里,便到了位于城南的剪市镇,再七拐八拐几乎是疑无路之际,拐进一处小村,此处与桃花源风景区隔江相望,然位置偏远,几无人迹,一挂清溪由绿林深处缓缓淌出,两岸盛开着艳红的桃花,花期过半,花瓣零落于水面,若非这些钓鱼发烧友,绝难寻到此处,我们今天主钓的鱼种就是溪中的野生鳜鱼。
鳜鱼是“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鲈鱼以羹汤见长,黄河鲤鱼红烧最佳,而白鱼与鳜鱼则是清蒸味美,白鱼肉稍嫩,然鳜鱼肉质肥美,刺少味鲜,且滋补功效更好。唐诗人张志和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成为千古绝句,估计诗人也是个美食家,此诗与当前的美景倒是极为契合。
鳜鱼性情凶猛,喜食小鱼小虾,只要看准“鱼窝”,钓取并不困难。几个钓鱼者顺溪边一字排开,挥竿投纶,转眼间物我两忘,我则缘溪而行,看看能否找到传说中的桃花源。
溪边有小路,砂石铺就,宽仅容两人齐肩而过,两边密植黄桃、柑橘,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果树,盛开了粉的、白的花,有的枝头才吐出绿芽,肥硕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半山坡上,一角红旗斜斜挑出,那是放蜂人的宿营地,想必这桃花蜜是极甜极美的。天光晴好,这桃林深处却弥漫着雨意,润而不湿,倒也是应了“粘衣欲湿杏花雨”的意韵。
此村三面环水,小路依水而辟,一路行来,竟是转了个圈,回到了原地。忽听李老师一声欢呼,只见鱼线扯得笔直,一叶背鳍破水而去,鱼轮“刷刷”地放线。鳜鱼虽凶猛却无长力,两个回合下来就被拉至岸边。与长江中的鳜鱼相比,此处的鱼要宽大少许,身上的花纹略浅,如小石子般。静卧水底,即使是溪水明澈之处,也难以发现,只是斗不过“狡猾”的渔人啊!其实,就是没有鱼上钩,静坐溪边,也是难得的享受啊,面前一汪碧水如带,雀鸟在头顶的树丛中宛转歌唱,喝一口醇香的普洱,养身、养心、养眼、养性兼得。
中午时分,我们去预定好的酒店吃饭。老板绝对是做鳜鱼的行家,只见他用一狭刀,从鱼腹下的开口切入,轻轻一搅,然后用竹筷从鱼嘴处伸入取出内脏,冲洗干净后两边各切花刀,淋上料酒,撒上姜丝腌制一根烟的功夫,便上锅蒸了。事实上,大多数的河鲜海鲜,都是用“蒸”来烹制的,仅食材本身的鲜味就足以成为美食。
首先上桌的是开胃的山野菜,无非就是鱼腥草、苦菊、蕨菜、香椿芽之类,老板还抓来一只肥嫩的土鸡,切根竹笋放入锅中,乳白的汤中堆着嫩黄的笋,怎不叫人垂涎欲滴。
鳜鱼肉嫩易熟,诸般菜品摆好之后便邀老板同坐,每人斟上满满一碗荞麦酒,便于这桃林中开吃。鳜鱼有一别名叫“蒜瓣鱼”,经过烹制后,鱼肉紧收呈块状,雪白犹如蒜瓣,而此处的野生鳜鱼,其味远胜家养,食之唇齿留香。
闲谈间得知,老板是本地“土著”,家中世代务农,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承包了山头,建起了茶园、果园,在城里面也买了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桃花源记》寄托了五柳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若是先生生在当世,必愿在这桃源深处庐居,放歌纵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