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回复: 0

点横撇捺皆气度(探秘文字)

发表于 2017-4-22 09:44: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楷 书
点横撇捺皆气度(探秘文字)
本报记者 马跃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2日   05 版)

  图①
  图②

  核心阅读
  “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趯(tì)、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zhé)。”永字八法绵延千年,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不仅表现楷书的法度,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沉稳大气,恪守法度,匡正时弊,为人楷模。

  走进河南长葛的钟繇墓园,鲜花寄托着书情。出墓园,西行2公里,是钟繇文化广场。正对大门,一尊高耸入云的钟繇石像,右手执笔,左手按剑,文道武功,名满天下。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一路走来,不同程度存在难写难认的缺陷。钟繇(图②,资料图片)“上承蔡邕,下启右军(王羲之),解散隶体而为正书”,开创了正楷的先河。
  而今细品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其中不仅有书法之道,更有养心、正己、修德之理。
  隶意渐去 楷书成型
  东汉末年,政权更迭。战乱中,常要传递消息、发布军令。隶书的波磔过于麻烦,民间渐渐出现“隶楷间文字”,但在结体、用笔和点画形态上,还保留浓厚的隶书韵味。
  建安二十四年,钟繇69岁。曹操联合孙权,袭击关羽。钟繇书《贺捷表》,言擒杀关羽事。魏文帝黄初二年,钟繇71岁,书《荐季直表》,楷书中交织章草笔意,古趣横生。钟繇的代表作当属《宣示表》,无论是笔法,还是间架结构,都基本脱离隶书的范畴,显出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标志着一种崭新书体形成。
  钟繇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载,宋翼学书难成,其字“状如算子”,为钟繇所叱。“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钟繇等人为师,融会各家之长,变钟书的翻飞于内敛,使楷书的基本笔法得以完善、定型。唐朝孙过庭《书谱》曰:“(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有技法上的精熟,更有情感的投入,出水芙蓉,浑然天成。是以,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和钟繇并称“钟王”。
  南秀北雄 碑帖逞奇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游人多惊叹于佛像的巧夺天工,常忽略佛龛之间密密麻麻的文字——魏碑书法。
  北朝碑版、墓志、造像题记等石刻书法被称为“北碑”,因其在北魏一代最为繁盛,故亦称“魏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几代太后笃信佛教,加之人们经过战乱,多有“寿无金石固”之感,于是大量建寺造塔、立碑刻石。龙门石窟今存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精华。
  《龙门二十品》即二十方造像记。北魏的王公贵族、有道高僧为祈福消灾或歌功颂德而开龛造像。“造像记”意为“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对造像的名称、时间、目的等加以记录,镌刻其上。《龙门二十品》带着较多隶书“燕尾”的遗意,笔法方硬、棱角分明、笔姿浑厚。
  相比之下,南朝有禁止立碑之令,碑刻楷书极少,而以帖行世。南方上达帝王,下至百姓,崇尚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二王书风”。此时的楷书发展,呈现北朝遒健雄强、南朝秀丽清婉两种风格。
  在封建社会,士大夫受正统思想影响,奉南帖艺术为正宗,认为魏碑书写者粗鄙非常,“岂能屈就效法”。因此,魏碑自隋唐沉寂,直到清代中后期才逐渐复兴。
  南北朝后期,统一大势所趋,楷书的融合也成为大势,从此,楷书的书风走向南北融合。
  尚法求雄 盛世气象
  隋开科举,“以书取士,科举入仕”。科举考试的用字必须要规范,初步确立了楷书的正统地位。此外,隋朝还专设书写官员,《隋书·百官下》记载:“(秘书省)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是时,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
  唐代书法兴盛,缘于帝王喜爱、以书取士,还缘于书法教育——“书学”的创立。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好书帝王”,曾征集王羲之的手迹,达“三千六百纸”之多,对《兰亭序》更是“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等书家辈出,是为“初唐四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图①,资料图片)、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之后,唐代书法逐步摆脱“二王”娟秀清雅书风,走向雄奇豪放。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就是杰出代表。颜真卿的书法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的巧妙应用, 更注重行笔的提按和顿挫, 笔画极富弹力, 世称“颜筋”。其代表作品《东方朔画赞》清雄遒逸,《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大唐中兴颂》方正平稳,《颜氏家庙碑》筋力丰厚。
  与颜真卿书法并称“颜筋柳骨”的,是柳公权的楷书。柳公权的书法顿挫分明、提按清晰、浑厚挺拔,结体精练舒展、峻挺浑厚。其《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运笔方圆兼施、刚柔相济,豪爽中透露秀朗之气。
  柳公权的“笔谏”,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一次,唐穆宗兴冲冲地向柳公权问书法之道,谁料柳公权一本正经地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沉湎享乐的穆宗当即脸色一变,知道臣子借用笔之道向自己谏言。
  “唐人尚法”,唐代楷书重视法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然而后世书家对于唐代楷书存有异议,认为其失去了魏晋的潇洒纵横,而形成了科举习气。
  持盈守成 楷为正宗
  唐人尚“法”而宋人尚“意”。宋代追求潇洒情趣,表现在书法上,则强调书家主体的精神、意趣、情感和心性,不愿受规矩束缚。
  宋人欧阳修不满宋初书法衰弱局面,提出振兴书法,倡导“学书为乐”。
  此外,宋代科举以“经义取士”,不专重文词书法。尽管有宋徽宗独创瘦金体别具一格,但楷书地位逐渐下降。
  元朝代宋后起用了一批宋代遗臣,其中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后世将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提,合称“楷书四大家”。
  明朝初年,统治者大力提倡书法。明成祖朱棣尤其偏爱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时人纷纷仿效沈度,写起了字体方正、大小一律的楷书,称“台阁体”。“台阁体”看似端正清丽,却缺乏格调与意境。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台阁体”发展为“馆阁体”,成为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体。后人多以“台阁体”“馆阁体”千篇一律、无甚特色而加以讥讽,但从实用性来说,它们规范、易于辨识,非常适用于公文书写。
  楷书结体严谨又富于变化,既满足了人们快速书写的需要,也便于辨认、识读。
  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用以达德。”楷书的美,不仅在于其笔画形体,更在于书家的情操、人格。
SourceP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