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8|回复: 0

澳大利亚的“远”与“近”(记者手记)

发表于 2017-4-22 10:20: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澳大利亚的“远”与“近”(记者手记)
焦 翔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1日   23 版)

  1972年,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交,45年的外交渊源,看似不算久远。然而,走进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会发觉中澳友谊源远流长。在堪培拉和悉尼,我有幸聆听到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多次致辞和演讲,几乎每一次,他都会提到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提到早在600年前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友谊就已牢牢地扎下了根。深夜11点多的堪培拉街头,唯有中国餐厅门庭若市。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远没有悉尼、墨尔本那般繁华,据说这个首都的选址是当年议会中各派别争执不下后的折中选择。即便历史由来和政治制度相去很远,却没有影响两国民众的心走得很近。在澳大利亚用手机地图查找“友谊港”,就会指向一个名叫帕拉伯杜的小镇。小镇之所以有“友谊港”之誉,来源于那里有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重大矿业资源投资项目——恰那铁矿。投产27年来,2亿多吨的铁矿产出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与就业。
  友谊港仅仅是中澳合作共赢的一个缩影,近8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和最大出口市场,两国在各自发展中相互支持,创造了一段又一段佳话。2015年,澳大利亚宣布成为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双方还签署了中澳自贸协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走在同中国合作的前列。在澳大利亚罗斯伯里矿山,有一个名叫科林·菲罗斯的人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在中国公司持股的矿山工作了41年,他的父亲曾在那里工作超过40年,3个兄弟和2个儿子也在矿山工作,全家加起来,为矿山工作了将近200年。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科林·菲罗斯这样为两国友好不断耕耘的普通人,才有了中澳合作共赢的强大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在低迷中徘徊,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在西方一些国家蔓延,经济全球化趋势受到空前挑战。今年3月,中国宣布进一步推动中澳自贸协定的全面落实,扩充中澳自贸区的内涵,即便是在贸易逆差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中方依然加大力度向澳大利亚开放,向世界发出中澳携手,力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最强音。
  有感于此,当地主流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刊发评论,形容中国是二战后澳大利亚割断与英国脐带以来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笔者曾在中东常驻,切身感受过那些地方对中国的向往,这种迫切带有对发展、对繁荣、对安宁的渴求;在澳大利亚,同样能感受到当地对中国的向往,只是内涵不尽相同,它体现的是不同制度国家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意愿。中澳合作,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美丽注脚。
SourceP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