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和汗水
在新能源技术开发科的百人团队中,90后占到60%,这是一个有梦想、有激情、时常“脑洞”大开的团队。
总工赵小羽给团队成员的印象就是每天在与时间赛跑,一堆堆文件就是一天工作的开端,热乎的早餐时常变成冰冷的午餐。她的办公室从来都不是安静的,有拿着图纸进来的,有捧着手提电脑行色匆匆过来的,解决技术难题、质量把控、物料运输、用户分析……同事们你来我往,她忙碌得有条不紊。
这支年轻的团队,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工作套路。在车型设计之初,是造两座车还是五座车争议不下,于是他们选择在上下班高峰期,到市中心的立交桥上“数人头”。连续数了几天路面上跑的小车内到底乘坐几人后,结果令他们相当震惊:90%的车是乘坐2人及2人以下!“这对能源和停车资源是多么大的浪费啊!”赵小羽和她的团队立马申请要造2人座的小车。
而E100也不再走研发、上市、4S店售卖维护的老路,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与用户一起设计、开发的办法。从2016年10月开始,陆续提供了1400辆新能源汽车给市民试用,周期1到3个月不等,目前已收到1万多条反馈意见。
“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修改了储物空间、座椅颜色等。”赵小羽最自豪的是受到体验者的肯定,“最高车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百公里耗电量约为10度,使用成本约5元钱,约为汽油车的十分之一。”
在新能源技术开发科偌大的办公空间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写在墙上的团队精神。现实工作中,这帮年轻人的吃苦程度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
张送带着5位小伙伴,为了解决高温下磁环易裂问题,埋头实验了一个多星期,每种材料实验七八种灌封工艺,直至寻找到合适的新材料。
李燕斌、卢晨等10个小伙伴为了检测产品质量,深刻体验了酷暑和严寒的滋味。冬季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黑河实车测试,每天太阳没升起来就出去跑车,为了不影响测试里程,不开暖风空调,不一会儿鼻子眉毛就结霜了。“连续跑四五个小时就得停车下来跺跺脚防止冻僵,再往身上贴暖宝宝。”卢晨说。夏天他们到海南,在地面温度六七十摄氏度的地方采集数据,浑身都被晒脱皮好几次。
梦想照进现实
这个团队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中收获了诸多成果,目前组织申报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28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编制企业标准17项;获批新能源政府科技课题11项,包括国家火炬计划1项。
但他们觉得“大作战”刚刚开始。下一步,车辆租赁及共享、智能化驾驶等都已提上议事日程。新能源车的蓝图,等待着他们去描绘。
目前,柳州市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推广“政企三级联运工作机制”, 由市政府和汽车生产企业主要领导牵头,将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助、充电优惠等一系列措施落到实处,解决企业在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全力构建新能源汽车“新生态”。
在柳州的两个生活小区,记者已能看到小区停车场和车库正着手大量安装普通插座,由物业负责按次收费。除此之外,柳州市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上路创造便利,比如设立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位、在车管所开设新能源汽车办证“绿色通道”等。
根据规划,到2020年,柳州市新能源汽车要形成年产40万辆的生产能力,“十三五”时期产量突破30万辆。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