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火星,人类又一个栖息地?(科技大观)
2017-04-26 林 芮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法案,批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7财年195亿美元的预算方案。这一巨额预算中,包括“拓展人类在近地轨道之外永久存在”的长期目标,以及“在另一个天体上建立潜在的人类栖息地”。毋庸置疑,这“另一个天体”指的便是火星。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商业航天公司都非常关注火星探索。除了美国,中国已宣布将在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印度的火星探测器也在3年前进入火星轨道。在商业航天领域独占鳌头的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也表示将在2020年发射“红龙太空船”,开启火星之旅。上个月,SpaceX公司成功回收了一枚“二手”火箭,标志着低成本的“移民火星”计划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载人登陆火星的难度要远大于载人登月,仅仅是飞向火星就需要更快的速度。因为火星的体积重量比月球大得多,所以火星有更大的重力加速度。除此之外,登陆火星对宇航员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宇宙中大量存在的高能射线和粒子,会令宇航员暴露在诸多辐射之下,低重力的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物理伤害。而在长达近一年的旅程中,远离地球、缺乏与地球社会间的联系,也会给宇航员带来心理上的影响等。
波兰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认知科学家康拉德·斯佐西克认为,人类还未做好登陆火星的准备。他说,火星和地球的物理和环境条件并不相同,例如微重力环境或辐射等,因而无法预测火星对人类会造成什么样的物理和生理影响。
有人建议,在执行太空任务前,先对宇航员进行基因改造,来加速他们的生物进化过程,或选择那些基因特殊的宇航员来执行任务,比如对辐射抵御能力更强的人。不过,这还只是一个大胆畅想,改造宇航员的基因短期内不太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