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提意见不该是客套话(新评弹)
2017-04-27 陈 原
文艺作品上演之前,一般都要开个会,叫“征求意见”;演出之后,往往还要开个会,叫研讨会,基本以赞扬为主、“但是”为辅。被请去开会的人,按照主办方的说法是:提意见。
有了作品问世,不请别人提意见吧,似乎很不谦逊;而被请去提意见,也说明你有专业知识、有权威、有见解,人家尊重你。于是,双方需要,各种研讨会、征求意见会也就纷纷产生,每次还都满座。
其实,“多提宝贵意见”,多少年来,只是一句客套话。你真的以你的专业素养和见地,去提了一堆批评意见,下一次恐怕就没人找你了,“那个刺头,怎么有那么多的意见!”因为人家从骨子里是期盼你去唱赞歌的,可你还认了真,把提意见真当一回事了。当然,一句意见不提,人家也认为你不认真,兴许你就没怎么仔细看。所以,赞扬为主,后面提几句希望,对小小的瑕疵略作修改,是大家认为最合理的“提意见”潜规则。
看过作品,发现问题,提了出来,尽管未必都正确,有些或许只是一己之见,有的或许根本就不对,但无论正确与否,都有益于作品的成功,有利于艺术的完善,有助于作者更多角度的思考,对文艺创作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应该是个常识。如果有问题,自己看不出来,还不喜欢别人指出,就那么错下去、缺失下去,最终受损的正是创作者自己,并非那些提意见的人。可惜,这样的常识在很多场合、很多情形下并不管用。
不管用的原因很简单,爱听表扬的人比较多,一受批判脸上就挂不住,但这种心理任谁都存在,关键是对作品直抒胸臆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大家碍于情面,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反正事不关己,何必自讨没趣呢。如果每次提意见,都能直言不讳,都能知无不言,渐渐变成习惯,不管对作者,还是对批评者,都不以为难堪,此后,提意见,自然也就成为真的提意见,而非一句客套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