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上海市首次开展了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饭店服务员流动性很大,可这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的周维秀就在一家酒店工作了10多个年头。赵建德说,帮助优秀的农民工融入城市,能让他们更有归属感,更爱自己的工作,爱上海,而这又更有助于他们成长,是个良性循环。
近日,上海市首次开展了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层层推选和审核,最终评选出了上海市优秀农民工43名、农民工先进个人143名。其中,70、80后出生的农民工成为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先进个人称号的主体,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究竟是哪些特质铸就了他们,又是怎样的土壤孕育了他们的成功?
爱岗敬业才会有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爱岗敬业是优秀农民工共同的特质。从43名优秀农民工在沪工作的履历可以看出,他们不少人都是在所在单位工作了很多年,有的甚至就只在这一个单位工作至今。
饭店服务员流动性很大,可这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的周维秀就在一家酒店工作了10多个年头。上个世纪90年代,周维秀跟着男朋友―――现在的丈夫到上海打工,一直就在光明村大酒店当服务员。后来由于要回老家结婚生小孩,才不得不辞去工作。在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接到光明村打来的电话,周维秀二话没说,又从老家赶了过来。周维秀说:“回老家了,单位还打电话请她来上班,可能是我老实本分,干活卖力。”在这之后,她更加珍惜这份工作了。
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赵建德表示,珍惜、热爱自己的岗位是基础,一方面,这些优秀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有很深的感情,都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很大的动力和激情去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久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钻研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在这次获得表彰的农民工中,具备高级技能的人才占了大部分,这或许和当下一些年轻的农民工频繁跳槽形成对比。
有目标多累都不觉得苦
采访中,赵建德告诉记者,这批表彰的优秀农民工大多只有二、三十岁,和老一代的农民工比起来,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好,有的是中专毕业的,还有的是高职毕业,有了知识基础,除了学习东西比较快之外,还造就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在接触过程中,赵建德发现,这些农民工共有的特点是,虽是普通的生产工人,却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干体力活上,他们并不因此看轻自己的工作,也不会轻易地选择换工作,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有技术含量。正是有了目标,有了这股子劲头,他们才得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发光发亮。
对此,优秀农民工洪刚特别有发言权,他认为:“每个人可能从小都知道‘劳动最光荣’这句话,劳动的结果就是自己生活得更好,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劳动在有些人看来,觉得它有分工的不同,总觉得干苦活、累活的人让人瞧不起。但是我认为工作确有分工不同,但没有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所以不管你是白领还是工地的泥瓦匠,都是社会的劳动建设者。所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从心里摆正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所谓行行出状元,希望所有的劳动者都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洪刚看来,不能满足于做埋头干活、养家糊口的体力型“老黄牛”,而要想如何参与科技研究,实现自身价值。
26岁的青年岗位能手李从杨也表示:“我的工作是个苦差事,也有工友嫌工作苦,收入低。不过我想,工资高的人,也是有技术基础的。”他说,老是跟收入高的人比工资没意思,还不如在同工种里比技术。“别人为何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有了目标,就不觉得苦了。”凭着这股在工作上的拼劲,如今,年轻的李从杨已是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
好学是提升价值的必经路
在这次受表彰的优秀农民工中,来自安徽芜湖的农民工、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刘玲十分引人注目。7年前,她刚来上海,在独立从事外贸工作中,她感受到专业知识的不足,于是报名参加并完成了英语专业本科的学习,虽然求学之路充满艰辛,还要节省工资支付学费,但信念让她坚持了下来。一年后,她迎来了业务上的开门红,成为公司开发新客户最多的业务员,荣获了“业务开拓冠军”的称号。
与她一样的还有朱道义,1989年,19岁的朱道义来到上海打工。刚开始他在一家花圃栽盆景,1992年到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学插花。朱道义肯钻研。插花的人不仅要懂得植物的习性,还要懂点美学、艺术、音乐、文学、绘画书法,连力学也要懂一点。朱道义很好学,肯花时间看书、琢磨。十多年摸打滚爬,朱道义的插花技术越来越娴熟,参加了许多大赛,得奖证书积了一大摞。
从事服务行业的周维秀也很好学。刚来上海时,她一句上海话也听不懂,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她仔细观察发现,如果能用上海话跟顾客沟通,不仅能让顾客感到有亲切感,也会帮助自己提高业务量,于是,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她就认真揣摩、模仿,遇到听不懂、不会说的就马上问师傅,很快就和说上海话的顾客“无障碍交流”了。周维秀不只学习语言这一门技巧,还把师傅的服务本领全学到了手,并且融入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了自己的“周式”服务方法,得到了顾客、同事及领导的好评。
李从杨认为,要做好工作,不学习可不行,不学习就永远跟不上上海发展的步伐,学习是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记者也发现,除了这三人,几乎每一位优秀农民工的事迹都与好学脱不了干系。据了解,被评为优秀农民工的都是各行业的技术能手,高级工、技师占有较大的比例,不少人不只是将自己的专业学精、学透,还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工作方式,有些在各类全国性技能大赛中获得前三名,甚至获得了发明奖或国家专利。
体现价值与企业共发展
记者了解到,这次优秀农民工评选不只是要看他们自身的素质以及获得的成就,还要看他们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体现了多少价值。其中,刘玲带领她的小组走自主品牌为主的销售道路,品牌年出口额节节攀升,占公司销售额的65%;铭源大酒店有限公司厨师长谢文祥不仅自身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技师”职称这一餐饮行业国家最高职称,还带教了不少农家子弟,有的已经成为厨房干将;洪刚在任公司制造部部件A电焊班班长时,在班组内实施“青蓝工程”,以老组员结对带新组员的方式,全面提高全员的岗位技能。他随时抽查带教效果,以理论和操作考核检验实效。近年来,在他的管理下,已先后培养了百余名技校生,其中多位达到三类焊工水平,且均能独立完成船上所有焊接件的焊接任务。不仅如此,他还拿出自己的部分奖金和公司下发给班组的部分奖金作为班费,专项用于组员生病或家属生孩子等情况的资助。在他的努力下,班组成为组员的温暖之家和凝聚力强大的团队。
此次获表彰的优秀农民工早已不是我们以往印象中的农民工了,在获奖名单中,部分都已经荣升为企业的管理层,有的还身兼数职,他们从老师傅那学到技能,在学习中寻找自身价值,在获得成就之后也不忘培养新人,将“传帮代”一代代地进行下去。
优良的“土壤”孕育优秀的人才
洪刚在分析自己的成功时曾经说道:“这几年来,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劳动保障、技能培训等很多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作为我们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各项政策,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同工同酬,在工作中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积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有了今天的这个荣誉。”李从杨也提到,自己刚开始工作,厂里就安排他们参加培训,有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他的业余时间也全都花在了学习上。正是因为这样,20岁出头的他才成了一名组长。
农民工的成长固然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视上海这片“土壤”所提供的环境,这些年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呼声不曾断过,有关的政策、措施也频频出台。去年,各区县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先后建成,由政府部门负责经费,教育机构负责培训,工会负责组织学员,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建德介绍说,今年,农民工职业培训有了“三年计划”,其主要特点就是将培训重点从原先的上岗培训转移到职业技能提升上来,希望能通过此举让农民工兄弟有更多的发展途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一个上岗证这么简单。除此之外,以前只面向上海市民实行的政府补贴培训也向农民工敞开了大门,只要在上海工作的农民工,参加中级以上的职业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也将获得上海市政府的培训补贴,这将大大减少农民工们培训的成本。相信届时,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农民工。
对于优秀农民工群体,上海也不吝啬于体现它的惜才之心。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规定,凡“在本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可不受持证及参保年限的限制,优先申办本市常住户口,40名在沪务工的优秀农民工已经成为首批获益者,而这次受表彰的43名优秀农民工亦获准可直接落户上海。这一政策,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朋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推动力。赵建德说,帮助优秀的农民工融入城市,能让他们更有归属感,更爱自己的工作,爱上海,而这又更有助于他们成长,是个良性循环。来源:劳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