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艺 各有千秋
在中国漆器的收藏中,漆器又分为很多工艺门类,剔红、剔犀、螺钿、描金……每种风格各异,表现各有千秋。
剔红漆器——王者风范 雍容华贵
剔红,即雕红漆,属于雕漆的范畴。始于唐代,制作方法是以红漆在胎骨上一层层髹涂,每涂一层必须阴干,如此反复直至数十层,然后在其上面雕刻花纹图案。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由此可见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剔红漆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高峰。
剔犀漆器——流转自如 沉稳恬静
剔犀,属于雕漆类。始于唐代,兴于明代,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种类。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多以红黑两色为主),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斜剔出回纹云钩等图案花纹,在刀口的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这种独特的效果粲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云雕”。
螺钿漆器——纹饰细腻 色调和谐
螺钿是用贝壳做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唐代发现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于漆器表面,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雕填漆器——灿如锦绣 富丽堂皇
雕填漆器,数量之多仅次于剔红漆器。其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画出阴文线,并细勾出花纹上的纹理,在线内填金。明清时期的雕填器,有的花纹是刻后填色漆而成,有的花纹是用彩漆画成的,也有一器之上填、描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