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要留清白在人间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人民的名义》,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老检察长陈岩石不顾达康书记和祁同伟的阻拦,拖着孱弱之躯,与大风厂职工共同护厂的义举。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天塌了有大个子顶着”这句话。显然,陈岩石并不是“大个子”,充其量也只是个曾经的“大个子”,但这一举动,让多少“大个子”感到汗颜,又让多少义正辞严的话语变得软弱无力。
名义这个词,依我看是中性偏贬义的。感觉上,它和旗号有点类似,而旗号又关联着狐假虎威、拉虎皮扯大旗之类的词汇,读来,总给人作秀和拉山头的错觉。为修正偏颇,我特意查了名义这个词的释义。解释一共有3种。一是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二是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三是有[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看过解释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名义本就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那么,把这部主旋律的反腐剧冠以这个名称就不难理解了,人民这个代表真善美的词为啥在这里出现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为《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一下子成了网红。似乎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但显然人无完人,剧中也未刻意将其形象拔高。姑且不说他在身居高位后,并未提携易学习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就是在前妻欧阳菁被拘时,亦不忘剜上办案的侯亮平一眼。最让人费解的是其在大风厂是否拆除上态度的转变。在老检察长陈岩石说服工人运走储存在厂内的汽油后,他听从祁同伟的建议,是要顺势把大风厂拆除的,但在陈岩石参加护厂被阻亮出现省委书记沙瑞金这张牌后,他的态度也随之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陈岩石的做法是令人感动的,但也是令下达拆除命令的达康书记感觉难堪和懊恼的。顶着难堪和懊恼瞬间改变决定,充分显示出了达康书记的政治智慧,但怎么觉着都有点像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
但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因为之前受祁同伟等人的蒙蔽以及对事实真相的错误认知,达康书记做出拆除厂房的做法并不存在任何私心杂念,只是带有惩治和果断处置的性质。在得知汽油还在厂内没有运出,且工人护厂决心很大易造成二次流血事件后,改变拆除厂房的决定一方面是迫于形势,一方面也是现场审时度势的判断使然,只是碰巧赶上陈岩石亮出沙瑞金,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也没有必然联系。至于不提拔易学习,可能是出于独善其身的考虑,前妻被抓,换谁脸都挂不住,这不正透漏出达康书记的真实、可爱吗!
作为一部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剑指腐败,大快人心。但除了陈岩石引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卸下公职后和人民发生了一些血肉联系,总感觉其它剧情和人民的关联并不是很大。这从大风厂的职工只围有个厂房有个活干打转,检察机关人员顺着蔡成功这根腾往上摸瓜表现得很明显。
虽然大风厂职工的困境是由官场腐败造成的,但大风厂职工所代表的人民并没这么深刻的认识,他们讨厌的只是以蔡成功为代表的“苍蝇”,至于上层的“老虎”多么凶残,他们并不关心。这使得整部剧在一条主线上岔成了两道,以陈海、侯亮平等为代表的反腐清流以人民的名义利剑高悬、秉公执法,不打倒“老虎”决不罢休;而以大风厂职工为代表的人民只是在坐等一个工作一碗饭;而且由于郑西坡儿子郑胜利这个打酱油角色的出现,其小市民的一面,让人感觉这样的“人民”要是上位了,也绝不会做出啥有利人民的事情,起码祁同伟的灵魂在死之前是纯洁的,而郑胜利这样一撮人的思想早早就被社会这个染缸染得面目全非了!
在我看来,《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有成功之处,但也有明显的败笔。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批真实的人物,并且这批人物在现实当中是能够找到原型的,他们在反腐目标的分化上也真实反映了当前反腐的现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败笔也很明显,就是无论哪个阵营都把人民挂在嘴边,也了解人民的需求,但要么口不对心,要么以人民掩盖私心,表面把人民举得高高的,实则把人民置于了十分可怜的境地。
看这部剧,不由让人想起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前半段不正该是我党干部锤炼党性、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吗?而后半段不正该是我党干部一身正气、舍生忘死,敢与邪恶现象作斗争的品质要求吗?
热爱人民的,人民把他举得高高。反之,人民也会把他摔得啪啪作响。猖狂如要胜天半子的祁同伟之流以身试法的结果只能是接受人民的审判和鞭挞。而可亲可敬的达康书记、侯亮平等因心中装着人民,永远不会被人民遗忘。
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贵理想,他们无需以人民的名义,因为他们本就是从人民中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始终与人民血脉相通!行动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们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擎天柱石。他们知道如何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他们知道人民的希望和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