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1|回复: 12

[散文 随笔 杂文] 高怀昌:村边的水塘(散文)

发表于 2017-5-1 16:38: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村边的水塘(散文)
——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b406070102xmbl.html

高怀昌

《一句顶一万句》以下简称《一》,读了,很喜欢。
喜欢是有缘故的。我喜欢,缘自地域。刘震云老家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在我们老家西边,距二十多里,基本属一个海拔高度,对曾经的盐碱风沙、春旱秋涝等有着共同的记忆。看他的简介,比我小两三岁,同属五零后,基本上经历了国家各阶段的经历。因此觉得很熟,对那些人事、境域、说话、习性很有亲近感,也因此叫我想起村边的水塘。
水塘,老家叫坑。我们村南边那个坑,宽四五十米,长百多米。坑底是个斜坡,北高南低。南低的原因是干旱时挖坑泥肥田挖的,也使得坑底又有了凸凹不平的坑,坑干时在里面藏老闷儿、躲大风,常看见,很熟悉的。可是大雨后蓄满了水,坑面漫漶,遂由熟悉变得陌生,甚或惊恐。
北头的坑沿儿处被风扑溅出柔软沙痕,诱惑吸引着人走上去;坑面也在风的撩拨下荡漾起粼粼波纹,像位慈眉善目者的微笑,叫人顺坑沿儿慢慢走进,走进。走得水过小腹、过胸脯、齐脖子,呼嗵一脚踩空,蒙了顶。这才赶紧打个波浪,赶紧逃离。但那坑和水波极具诱惑,天热了还是会跳进去,南一趟北一趟地凫水、扑腾。
这就是读《一》的感觉。
小了说像村边水塘;大了论像那个原为阡陌桑榆地,后为浩淼碧水天的千岛湖。很熟悉又很陌生,很深险又很诱人。
这就是《一》的魅力。
看似很平民,多是大白话,不显山不露水,就那么平铺直叙,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没啥启承转合跌宕起伏,却潜藏玄机,隐匿深奥,蕴涵哲理。
《一》开篇就出现了卖豆腐的老杨,铁匠老李、老段,卖驴肉火烧的老孔、卖胡辣汤捎带卖烟丝的老窦,劁牲口兼补锅的老董,卖生姜的老魏等乡民,叫你觉得无非是些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的琐事而已,没啥稀罕的,岂料话题一转,笃地来个老胡,一口气当了三十五年县令,可谓官位久长。长的原因不是老胡懂当官,恰是不懂,不懂当官却当了三十五年,你是否想看个究竟?正因老胡不懂,不为新乡的上峰老朱送礼,反成为老朱标榜自己的说辞:“都说我是贪官,你去问问延津老胡,可给我送过一文钱?”十个县官九个送,单单老胡不送,竟在位三十五年,是否独特?且就此埋下伏笔,有了爱演讲的县令小韩、专员老耿、省长老费、总理呼延,以及爱唱锡剧的县长老史、瘸腿的团副县长老窦等。
牧师希门尼斯•歇尔•本斯普马基,中国名詹善仆,从意大利到延津传教,动员杀猪的老曾信主,老曾梆梆磕着烟袋:“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为啥信他?”老詹吭吭着鼻子:“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老曾:“我本来就知道呀,我是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老詹摇头:“话不是这么说。”想想又点头:“其实你说得也对。”好像不是他要说服老曾,而是老曾说服了他。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大问题。不知由谁提出的,打从提出来,就成了人类的共同之问,却无谁能答。而老曾顺口就答了。看到这儿,任谁都会忍俊不禁。知“共同之问”者会笑,不知者也会笑。知者笑:人家老詹提出个那么大、那么多人都答不了的问题,竟被老曾那么简单、那么轻而易举地回答了。不知者笑:这老詹也是,那么幼稚可笑,人家老曾那么大个人,不知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进而一想,既了解东方文化又了解西方文化,还会拿两方作比较者更会笑: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一个西方传教士和一个东方杀猪匠的差异,认知层面、生活层面等差异,的确值得思考。
《一》里多有类似情节,既诙谐幽默,又颇具启示。
若光说些时下琐事,也会无趣。在《一》里,从今人到远古,从平民到圣人,似乎没啥距离,作者笔触一转,就来了私塾先生老汪,教《论语》。老汪对圣人的“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翻来覆去讲十天讲不清楚,但对“有朋自远处来,不亦乐乎”颇有见地: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是啊,去西藏者很多,上到喜马拉雅山顶者很少,高处不胜寒,孤独啊。语境上孤独,心境上更孤独。联想到我们的古文,有许多化石般的语言,两千多年没被谁延伸过,刘震云对此做了延伸。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两千多年来只被引用,未被延伸,毛主席给延伸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民以食为天”同样古老,沿用至今,不知谁给延伸了:“食以安为先。”自古种着吃着的五谷果蔬,养着吃着的家禽家畜,咋就不安了呢?
茅盾文学奖虽没诺奖范围大,但在十三亿人的大国,成千上万人的写作队伍及众多作品中,能脱颖而出,是要点本事的。能把书写得中小学文化的人能懂,大专文化的人能读,文学爱好者能爱,专家学者能评,还能评上奖,同样要点本事的。刘震云就有这本事。
《一》2009年发表,读了,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又读。读着读着就读回了故乡。在这块土地上,在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乡亲里,竟成就出如此出息的作家,实在高兴。在钱权名利、物欲甚盛的当今,有这样的文学神经在跳动,有这样的文人在坚守,有这样优秀的作品问世,我想,这个社会就不会是残缺的。
(2,095字)
                           2011年9月6日

*2017年4月23日获四川眉山市“书香眉山?全民阅读”全国读书征文大赛二等奖。
【转载的目的在于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 21:41: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6:02:44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dongzi) 的帖子

感谢老师精彩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7 16:44:25 | 查看全部
谢谢修东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9 12:41:06 | 查看全部
    
感谢张老师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13:58:3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21:34:49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张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5:35:33 | 查看全部
小时候也很喜欢玩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5:35:36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1 14:30:1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