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里有故事
不过点翠并不是戏曲人物的专属饰品。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唐代诗人李峤就已经在诗句中吟咏“点翠”之美。所谓点翠的翠,就是翠鸟的羽毛。在染料工艺被发明以前,翠鸟羽毛是不可多得的装饰材料,因其色彩有绿松石般明艳,或蓝或绿,又兼光泽流丽,常被珠宝匠人用来与珍珠、宝石、黄金累丝镶嵌在一起。
其实在战国时期就有点翠工艺了。我们从小就听说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在嘲笑那个只要盒子不要珠宝的傻子的时候, 你可曾想过,什么样的盒子能让人不要珠子只要盒子?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
这里的“辑以羽翠”就是把很多的单支翠鸟的羽毛规则地排列在一起作为装饰。
“翠鸟”是一种生长在中国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的留鸟,之所以人们要用它的羽毛作为装饰,是因为其背尾和双翼都长着亮蓝色且泛莹光的羽毛,这种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而后来无论什么替代品,都无法呈现出这种色彩和光泽上的变化。
处处翠色,风尚一时
点翠的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需要先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工艺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剪切后仔细地镶嵌在座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底子,以制成点翠首饰。
据说古时各地每年都要向宫廷朝贡几百对翠鸟,用此羽毛来制作各种头饰、风景挂屏、盆景的花叶等点缀之物。点翠采用的翠鸟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且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病死的翠鸟其羽毛好的首饰一般还不用(行话称“暗条”,色泽不行)。陈子昂曾为此写:“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点翠工艺的高峰出现在清朝,由于继承和发展了金属制胎以及点翠羽等更为复杂的工艺形式,“点翠”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金工技艺,随即成为金银制作中的重要工种。因为色彩光华艳丽且永不褪色,点翠头饰也成为宫廷后妃十分流行的饰品。皇宫后妃们几乎所有的首饰都用点翠工艺作为装饰,从钿子、簪钗、头花、耳环,甚至到团扇、插屏、盆景等其他生活用品,处处翠色,成为风尚。
为此,明清时期,宫廷中使用翠鸟的翠绿羽毛做配色,清宫中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3名,专门承造“翠活计”。
在《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很多清宫贵族女眷们的穿戴都可见到点翠,足见其风靡程度。所以这种装饰也被影视剧尤其是清宫剧广为借鉴,比如《甄嬛传》里华妃娘娘的头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