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0|回复: 3

欢迎下到田里来(青年驿站)

发表于 2017-5-2 17:55: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欢迎下到田里来(青年驿站)
2017-05-02 刘良军

  几年前,有一位青年干部下乡时,闹过一则笑话:彼时,村民正努力地拔着田地里的稗草,谁知这位小同志竟然大惊失色,连呼不得了,你们怎么能够肆意地毁坏秧苗呢?


  稗草与秧苗,形相似,实殊远。如此,也就难怪古人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感叹与怅惘了。


  不得不承认,现在信息发达了,纵然再出现“稗与秧”的困惑,鼠标一点,即能获得答案。只是似是而非的表面认知、虚无缥缈的概念描述,哪里赶得上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可触可感的客观存在?再则说了,民间有言,“都到家门口了,哪有不进去坐一坐的道理?”既然是大张旗鼓地下基层、组织安排的受锻炼,又何妨一竿子插到底,打通“最后一厘米”,一个箭步跨进田地里。


  田地不言,无声胜有声。青年干部下到田里,亲耳聆听那禾苗拔节的声音,亲身感受那火热的劳动场面,即能顿生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自豪和骄傲,就能深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与良言。


  何止于斯?青年干部下到田里伊始,已经明白无误地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党员干部也是老百姓,同样属于离不开人间烟火的普通人。如此,“天之娇子”出身的青年干部与基层群众一地劳动、一块流汗,一起商量谋划、一同收获希望,才能让群众认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后继有人,确保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依然“亲如父子”“情同手足”。


  田地虽小,小中有乾坤。青年干部下到田里,哪怕只是偶尔一两次的身体力行、汗流浃背,也能倍感基层群众长期以来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从而发自肺腑地升华对群众的认识,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到以群众心为心,自觉不自觉地尊重群众、体恤群众、感恩群众,愿意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与其想念,不如相见。”青年干部只有下到田里,才能面对面、肩并肩地听到群众内心里的真话、实话与直话,不折不扣地了解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进而确保决策施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非“闭门造车”想当然、“拍脑袋决策”主观臆断。


  一言以蔽之,青年党员干部下到田里来、走进田里去,不仅意味着“小字辈”党员干部同样有担当,更映衬出全党作风日渐返璞归真、持续向好。


  (作者为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7:55:5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 06:22:48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乔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 10:29:44 | 查看全部
谢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周四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