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释放知识分子的才华与能量(人民论坛)
——“五一”之际致劳动者(下)
2017-05-01 白 龙
5月1日,劳动者的节日。我们感怀劳动的崇高,致敬知识的创造。
中国社会过去40年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重新确立了知识的地位、重塑了劳动的价值。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上重归工人阶级,以他们所擅长的脑力劳动,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复兴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袁隆平用杂交新技术重新定义了水稻生产,“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累计增产粮食数千亿公斤,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王选教授在激光照排领域的创新,让我们这个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再次引领时代潮流,在出版界掀起了一次新的革命。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30多年来对全国粮食产量的预测堪称精准。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更是凝聚着无数知识分子的心血和汗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对这样的嘉许,知识分子当之无愧。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伟大的事业召唤一流的心智与才华,处身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对知识的推崇达到新的高度,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更加自觉。在中国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到经济学、法学、社会治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的发展正在为世界的知识增量提供新的前沿阵地,呼唤更多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投身其中,更好释放自己的抱负与能量。
“什么是你的贡献?”10多年前,有学者如此追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一方面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给理论创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对世界前沿科技和理论,肩负着“迎头赶上”和“弯道超车”的双重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知识分子需要有面向世界的知识储备、俯仰古今的学术眼光,更需要立足中国的学术情怀、接续传统的学问功底,从而为人类在21世纪的知识增进贡献中国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