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5|回复: 0

“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

发表于 2017-5-4 19:43: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
2017-05-04 陈平原

  历史上很难见到像“五四”这样的“幸运儿”——时间不长、牺牲很小,但影响却极为深远。事件发生的当月,按理说,尘埃尚未落定,可已经有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以及著名政论家张东荪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与《时事新报》上撰文,命名此“运动”,且表彰其“精神”。而从第二年起,北大学生就开始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念、追怀与阐释。此后将近百年,中国社会不断转型,政治形势跌宕起伏,文人学者乃至立场迥异的政治家,从未停止过对于五四的“言说”——尽管结论千差万别,但各方都承认,这是新旧转折时期重要的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等报刊必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弘扬五四精神,并借此不断地与先贤对话。正是这一次次的对话、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一些批评,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回应。不管是表彰还是批评,只要能参与当下的社会变革,就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仍然活在当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作为研究对象的“五四”与作为思想资源的“五四”,二者互相关联,但并不完全等同。学术界的求真务实,与大众传媒的借题发挥,各有其合理性。即便讲求贴近现实、与时俱进的后者,也请记得,“五四”是思想的“磨刀石”,而不是蕴藏无数锦囊妙计的百宝箱。你很难即问即答,有求必应。与其就无数现实问题问计于先贤,不如借助持之以恒的对话,获得某种价值立场与思维方式——这才是“五四”之所以常说常新的奥秘所在。


  所谓五四运动,不仅仅是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发生在北京的学生游行,它起码包括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这是“五四”最值得注意的一点。自以为聪明的今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专长,挑剔前辈的浅薄、天真与浮躁。其实,五四新文化人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志向,以及兼及文采飞扬、思想深邃、行动果敢的能力,是后世的我们很难企及的。如此三合一,不仅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境界,也是令人羡慕的生命形态。


  将“五四”确定为“青年节”而不是“文艺节”,正是看重其青春勃发、上下求索的刚毅与雄健。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喜欢仰望天空、神游万仞的;而最终能实现当初梦想的,微乎其微。这里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也包括自身能力的调动、调适与发挥。只有思想而无行动,容易显得苍白;反过来,只有行动而无思想,则只能是莽汉。至于表达能力,不仅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也是其吸引追随者的不二法门,甚至是功业长留天地间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