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的“‘35·51’模式”
煤炭,特别是优质无烟煤,一度让晋煤人感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历史上,它不仅因英国皇家壁炉取暖专用闻名,也因其优质化工原料地位,在国内外异常抢手。
上世纪末,一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让我国煤炭企业陷入寒冬。晋煤人第一次有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体会。
痛定思痛,晋煤人意识到:煤炭企业以单一原始产业结构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太弱,必须走以煤为基,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既然无烟煤的主要销路是化工原料,那么就要挺进化工产业,打造“煤化”产业链,让化工产业成为煤炭产业的“防火墙”。
对于这样一个煤炭人陌生的行业,如何开局?怎么来做?通过多年的努力,晋煤人就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35.51”模式,仅用十几亿的资本投入就撬动了近四百亿的社会资产规模。
其实质就是:围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合作公司中晋煤占有35%的股份,相对控股,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民营企业将自身16%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授权给晋煤集团行使,这样晋煤就拥有合作公司股东会51%的表决权。而日常经营管理上则充分依靠原有公司专业管理团队,晋煤集团仅派出兼职董监事和财务总监,加强监督控制。
2003年,晋煤集团与山西丰喜肥业集团合作成立了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高平市新建“36·52”化肥项目,迈出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第一步。
2003年后半年起,晋煤集团开始对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进行选优并购,既能让企业的煤炭产品快速到达产品终端市场降低销售成本,又能实现高附加值转化得到高额回报。
这些位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农业大省的化工企业,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和市场布局,抢占了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先机。2007年,晋煤集团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并且保持至今。截止2016年底,晋煤集团累计向11家混合所有制化工企业投资13.11亿元,累计实现投资收益11.98亿元,投资收益率91.38%。
晋煤集团这种低成本扩张模式,让其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数万名成熟的煤化工团队,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劲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也由此实现了由资本积累为主向由资本运营为主的战略转型。
各家控股化工公司在与晋煤集团合作后,由于有了稳定足额的优质原料煤供应和充足的资金保障,很快进行了技术改造、填平补齐、优化运行、新建扩建等相关工作,企业产能迅速膨胀,规模快速扩张,竞争实力急剧提升,迅速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购企业年可消耗、储存和销售商品煤占到晋煤集团煤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仅适应晋煤集团煤炭主业产能逐渐释放的需要,为商品煤销售提供了保障,而且构建起了更加完善、更加安全的销售网络。
以湖北三宁化工为例。2007年1月,晋煤集团控股三宁公司,十年间,累计消耗晋煤集团商品煤接近1300万吨,收回红利累计接近5亿元,股本金由2007年年初的2735万元,增加到2017年初的9353万元。三宁公司也因晋煤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品牌价值获得年均递增46%的发展速度。
为了提升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构建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和核心竞争力,2004年7月,晋煤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共同发起组建了流化床煤气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灰熔聚气化技术为依托,以醇、醚、油特别是油为最终产品,建设多联产工业园的项目方案。2005年1月,晋煤集团控股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共同成立了“山西天和煤气化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