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冰:大刀阔斧为煤企“松绑”
告别“黄金十年”,煤炭企业哀鸿遍地,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山西尤其不堪,用官方的说法是“利薄如纸”。
今年1—9月,全省吨煤平均利润仅为2.57元;2011年5月,山西五大煤炭集团吨煤综合售价为656.1元,而到了今年10月,一路下跌到323.44元。仅2013年一年,因为煤价走低,全省少收入1000亿元左右;目前,全省61.4%的地方监管煤炭企业亏损。
在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度、多头管理、中间环节繁杂,煤企税负过重等问题,对于山西煤炭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羁绊日益凸显。“自家养的闺女,要嫁给谁,收多少彩礼,爹妈是没多少话语权的,必须经由唯一的媒人来决定。”山西一位煤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来形容此前煤企在煤炭销售环节的尴尬角色。据了解,1983年10月,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成立,并获得山西省政府授权设立相关站点,行使煤炭、焦炭公路运销的有关行政职能。此后政策虽有些微调整,但山西煤焦产品“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格局,煤检站查核验票、补征税费的职能一直没变。也就说,山西地方煤矿所有合法生产的煤炭,要对外销售,必须经煤运公司签订煤炭采购合同,煤运公司收取经销费。凡未签订煤炭采购合同的,一律不得销售。
山西现行煤焦公路销售管理体制,尽管曾在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垄断经营,票据繁多、关卡林立的现状,显然已成为体制性桎梏,严重制约山西煤炭焦炭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改革势在必行,但没料到我省的力度会这么大。”谈及此次山西煤焦公路运销体制改革,上述煤企负责人不胜感慨,“3个全部”,即全部取消政府机构对企业的21项行政授权,全部取消9种运输票据,全部撤销1487个各类站点,足见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两个节点”,即12月1日起执行上述“3个全部”取消;12月31日前,省内各类公路煤炭、焦炭检查站、稽查点的岗楼、挡杆等设施要全部拆除,明确列出了推进改革的时间表。“按照省政府的部署,我们公司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晋能集团(山西省煤销集团改组后的现在名称)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打破市场壁垒,山西煤企失去的是枷锁,迎来的是活力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