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一场传统的拜师仪式在上海举行。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童衍方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徒弟的“叩首”,正式建立了师徒关系。在拜师仪式之前,童衍方先生还举行一场特别的鉴赏活动,拿出吴昌硕先生的书、画、篆刻、砚台以及所刻金石拓本,还有北魏、北齐石刻佛造像等,让徒弟们领略吴昌硕先生的巨大成就,也领会了自己收藏的理念。
传统拜师仪式近来在艺术圈有复苏之势,人们评价不一。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美术还是其他领域,师徒相承,薪火相传,都是文化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虽然现代的教育模式,使得这种传承的方式有了巨大改变。但作为特殊性极强的传统艺术领域,传统的师承方式的效用似乎不是现代学院可以完全替代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中,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使传技者有可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像吴昌硕不仅学而不厌,且也诲人不倦,先后投其门下执弟子礼的有:诸乐三、荀慧生、沙孟海、潘天寿等,不仅有来自书画界,也有来自其他领域的,在吴昌硕的指导下,弟子们的技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齐白石将晚年收弟子视为人生一大快事,对李可染青睐有加。他曾画《五蟹图》送给李可染,上面题句:“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书画可以横行也。”历史上,一批批各类艺术的传承者们,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心于贫困寂寞,不为荣辱贵贱所动,为本门技艺穷毕生之精力,使后人可敬可佩。
尽管师徒传承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师带徒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面对着目前一些人“重利轻艺”、“托名自炫”,靠着拜师来为自己的脸上“贴金”,童衍方先生表示,师徒传承不仅是传承文化、传承技艺,更是传承人品。徒弟跟随老师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技艺,更是学做人。
“守旧”是师徒传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若无守旧,传统文化也不会继承下来,问题的关键是守什么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底蕴,加上许多内容有赖于世代相传的经验,因而师傅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作为徒弟则必须以服从的代价去换取这种经验。但“守旧”不应盲目,而需要积极创新。在画史上,人们对既重师承,又重独创,能“借古开今的画家”是极为推崇的。潘天寿拜师吴昌硕之后,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对潘天寿在艺术上的进步,吴昌硕也大加赞赏,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童衍方先生培养学生在书画篆刻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强项,如徐之麾、袁慧敏、唐存才、仲威、冯磊等,都已经成为了书画篆刻、金石碑版等方面的专家。
师徒传承中,不仅要有能把学生领进门的师傅,更需要有领进门后的修行环境。对于徒弟们来说,“进了门、入了谱”,就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不会显得孤单寂寥,从而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摆脱的归属感。有人曾这样描述“师徒传承”:师傅在下面,肩膀给了徒弟,徒弟踩上去;徒弟又变成老师,再把肩膀伸给自己的徒弟,又一个徒弟踩上去。就这样,徒弟踩着师傅伸给他的肩膀,艺术向上,生生不息。但这种师承关系不是拉帮结伙找靠山,否则就不是艺术群体了。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走进厨房,家中还是那种老式的灶台,有两口大锅,均由柴火烧制,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会是这样的吧。在这时,只见奶奶将用油炸葱头的“葱头油”捞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开另一锅有拌着许多什么蒸咸蛋,五花肉,鹌鹑蛋,花生……一切适合的东西,奶奶一样也不错过。因为再包之前,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为害怕太油,所以我帮着奶奶一起弄。我们首先清洗粽叶,“呀”一不小心就被这粽叶的边缘割破了手,轻微的流血,更映衬出我对这粽子的喜爱,瞧去,奶奶正眉开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双手平摊,在手心先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然后以3:2:1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一只布满皱纹的手和一只细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
这细细的粽香,环绕了整个屋子,忽然,听见弟弟对着电话机喊了一声:“小姑,等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一个汉堡跟一个芝士味的比萨,谢谢。”顿时,屋子里的气氛僵硬了,空气似乎要停止了流动,奶奶在这制作着中国的传统食物,而这新时代的小男孩却要去品尝外国的“快餐”。
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这一切的一切,是否会成为那黑白史书上的记载呢?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我想,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