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重点强调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分析方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及其分析方法。例如,主张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来理解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整体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等具体的哲学思维。以历史思维为例,他强调从历史长河和历史比较中认识我们的民族及其文化,认识社会主义,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从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到社会主义,从近代以来的170年到“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一百年,从建党以来的九十余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从改革开放的前30年和后30年的比较到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以及要重视党史和国史等等论述,无不体现了重视历史、尊重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他出色地运用辩证思维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两座山”的辩证法。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他概括了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7]。
此外,他对工作方法、领导艺术中的辩证法也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他主张要把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结合起来,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提出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以有效抓手之“无厚”,入关键环节之“有间”,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又例如,他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概括两项内容,比喻为要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槃”,另一个是“腾笼换鸟”。所谓“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勇闯天下的气概,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并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引进优质的外资和内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8]。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是产业高度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辩证思维,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聚焦现实矛盾、突出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进程中,发展的问题和发展的理论始终贯穿其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理论关注的重大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且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和全面的过程。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发展不能走老路”。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一系列文件中精辟地阐述了新的发展理念,即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全球范围内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并存及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与深入发展,世界上各国在现代化运动中竞争激烈,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等等,成为时代走向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势下,寻求和构建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民族思维和社会发展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基本理念或哲学基础,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强调变革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群众史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观点。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在语言风格上简明具体,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内涵上富有新意,不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其一,凸显了战略意识。“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是直接相连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前者揭示了后者的实现路径,前者是通向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行动理念,也是实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行动指引和价值导向。创新发展理念昭示了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动力源泉。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了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价值,开放发展理念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