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萨曼“脱贫”记
本报记者 苑基荣
深棕色皮肤,浓眉大眼,身材魁梧,一米八的个子,笑起来露出整齐的洁白牙齿,稍显腼腆,沉默寡言,这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车队队长萨曼给我的最初印象。
在椰林的掩映下,一条宽几十米的路基从农田中间向远方的热带雨林延伸,大型机械的轰鸣声惊起了正在农田里觅食的成群白鹤。农田与椰林交会的尽头,矗立着一座座大型公路施工设备。
萨曼住在汉班托塔港一个名为阿姆巴兰托塔的小村子,距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有几十公里。萨曼有两个儿子,一个5岁上幼儿园,一个刚满1岁。提起儿子,穿着中国建筑工装的萨曼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
萨曼曾在科伦坡做过临时工,开过出租车,当时月收入1500—2000斯里兰卡卢比(1美元约合148斯卢比)。因修建高速公路回到老家当上了建筑工地司机,因为技术过硬,很快升任车队队长。谈起中国公司给他带来的改变,萨曼笑得合不上嘴。萨曼一家开销不小,房贷、孩子学费、柴米油盐、种子化肥、水电费、奶粉钱……虽有几亩薄田,依然收不抵支。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张晓富告诉本报记者,刚来斯里兰卡不久,有一次让萨曼陪他一起在超市买东西,顺便让他也给家里买些东西。张晓富原以为他会给孩子买些糖果,但萨曼买的却是洗衣粉和食用油。来到萨曼家他有些吃惊,怎么也没想到困难到如此地步:房子就是一个空壳,没有门,没有窗户,房间里除了基本的炊具和一张床外,再无其他。“家徒四壁”,张晓富感慨地说出这四个字,感觉不可思议。
去年7月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一带一路”给这颗印度洋明珠带来了活力和希望,改变的不仅是斯里兰卡国家的面貌,对民众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从项目筹备到开工,萨曼就一直跟着项目做事,近两年时间里,萨曼一家发生巨大变化。
萨曼告诉本报记者,他家房屋已经重新粉刷了一遍,最近装上了窗框。家里还购买了一套厨具,做饭能用电了,有了电视,孩子奶粉也有了保障。自己最近还分期付款买了一台二手摩托车,上班方便多了。张晓富还送给了他一部手机。问及变化的原因,萨曼又笑了起来,半天才憋出一句:“就是来中国公司上班,让我生活奔向小康。”现在萨曼的月收入飙升到5万卢比,境况大为改观。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倡议,距离普通百姓确实有点遥远,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一带一路”倡议离沿线国家和百姓又那么近,近得让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其温度。
萨曼的微笑代表了斯里兰卡人对“一带一路”的欢迎和接受。在中国公司承建和融资的汉班托塔港和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受益的工人数千人。在汉班托塔港,接受记者采访的3位工人都买上了汽车,其中一位还换了新车。汉班托塔港、普特拉姆燃煤电站,这些地方10年前都是小渔村,现在都变成大港口和支撑斯里兰卡电力的大电站。
目前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援助超过百亿美元,中国已累计在斯投资援建基础设施工程60多亿美元,包括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重点项目。在2015年国际贸易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2016年中斯双边贸易却逆势而上,达到4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易先良给记者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正是斯里兰卡国家的巨大发展。萨曼淳朴的笑,更给这种发展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