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1 07:54:39
|
查看全部
(一)
历史铭记,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金秋。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掀起合作热潮。“世界旋转的轴心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文版序言中如是感叹。
丝绸之路,一个诗般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沿线各国互通有无、各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走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沿着张骞的足迹,穿梭于这条当时“最伟大的高速公路”上。
丝绸之路,历史留下的伟大财富。即便所有器物都被岁月掩埋,但只要看看意大利威尼斯的“骆驼之家”,读读“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句,想想波斯王朝乐器乌得琴、欧洲鲁特琴和中国琵琶的相似之处,就没有人会怀疑这条横亘亚欧大陆,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的风雨古道,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一些如串串珍珠般将太平洋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逐渐被人们遗忘,亚欧腹地日趋沉默。一度沉寂的丝绸之路,蕴藏着人类文明交汇的密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互联互通精神,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道路,让世界上最长的两条经济大走廊、文化大长廊走出历史,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时代的生机。
回望历史,和平合作则丝路畅,战争冲突则丝路绝。丝路之繁华有赖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丝路之兴盛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张骞,还是郑和,都承担了表达和平愿望、传递合作声音的使命。
回望历史,开放包容则丝路达,封闭狭隘则丝路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连接东西方、横贯欧亚大陆的丝路敞开胸怀,商旅穿梭,互通有无,福泽万方。从汉唐到元明,古代中国的强盛期都拥有庞大的丝路“朋友圈”,沿线各国都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
回望历史,互学互鉴则丝路盛,闭目塞听则丝路凋。“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交流才能变得丰富多彩。中华文明沿丝路走向世界,因吸纳多样文明之光而博大。
回望历史,互利共赢则丝路兴,以邻为壑则丝路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归根结底是为了互利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
让丝路精神的时代光彩照亮亚欧非大陆及附近广阔海域,让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牵起手来,让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挖掘出来,让沿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交织起来。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各地、不同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内涵,擘画了一条各国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