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9|回复: 0

别让洱海沦为富人的后花园

发表于 2010-4-14 16:21: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苍山洱海,驰名中外。洱海是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记者近日赴云南大理采访时发现,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4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风景名胜区沦为富人后花园,洱海已经不是孤例。景区作为公共资源,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如今却频频成为开发商牟利的噱头,沦为富人家独享的“后花园”。令人痛心之处不仅在于公共利益的被挤占,还在于公共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被毁坏。就事论事,洱海景区遭遇的如此“掠夺性开发”,纵然马上叫停,景区的原貌怕是也难以恢复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房地产商争相在名山景区大兴土木,建“富人区”、别墅群。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香山、泰山、白云山等许多风景名胜之地,都在沦为富人们的“后花园”。

    景区“异化”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富人通过财富的转移消费,获得资本的青睐,富人们的欲望和需求被逐利的资本熨烫得舒舒服服;另一方面,资本为了获得开发权,就用尽一切手段从掌握公共资源管理权的公权力部门手里“申请”优质资源,当心怀叵测的资本遇到某些急功近利的公权力,所谓的“发展经济”就成了在缺乏统一长远规划的前提下的为所欲为。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牧民从自己私利出发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而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由此,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后所有牧民破产。景区沦为富人“后花园”的范例,同样也是一场令人揪心的“公地悲剧”。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警示:其一,私人也好,公权力也罢,指望其以公益公利之自觉来维系道德感和责任感,并不可靠;其二,公权力在公共的草地上过度“放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实质性的有效的公共监督。

    以洱海为例,涉及公共景区的商业性开发,其项目的立项和开发,有没有经过人大的审议和公共的讨论?怎么能说开发就开发?其间所暴露出的公权和资本的强势以及民意诉求的乏力,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