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2 09:34:02
|
查看全部
分享世博成果
世博遗产如何利用和传承,是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话题。
2010年5月1日,中国首次主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迎来首批游客。当时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达246个。此后半年间,这届盛会创造了吸引7300多万人次参观的世博会纪录。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新的里程碑,同时也开启了世博会在全球范围内的新的发展进程,让拥有16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早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关于建设一个世博会博物馆的设想就已开始酝酿,并在世博会的举办中逐步成熟。2010年11月,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展览局(BIE)作出一项历史性决定——将世博会诞生以来首座世博主题博物馆设在中国上海。
“就像世博会从欧洲走到北美,有历史的渊源,中国在世博历史上扮演何种角色,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选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文森特·洛塞泰斯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将全球唯一的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设立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是原因之一;最关键的原因,是国际展览局看到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旅游城市的活力,更看到了上海与整个中国在推介国际世博品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觉与使命感。这些将给世博带去难以估量的生机。
世博馆建筑设计以“世博记忆”与“城市生活”作为设计主题,一方面通过建筑空间形态,映射出世博会160多年来无数个精彩难忘的事件片段,成为收纳这些美好回忆的“时间容器”;另一方面则力求为市民参与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提供空间,成为人们探寻、体验、创造和分享欢乐生活的“城市客厅”。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说:“随着世博会博物馆开门迎客,这里将成为全球世博文化与创新的知识库,也为中国、为上海增添面向未来的文化新地标。”
云集世界智慧
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与布展团队包括中国、西班牙、意大利三国联合团队,且均具备世博和文化项目的丰富经验,体现了世博馆的国际性和开放办馆的理念。
国际展览局专家卡洛斯·迪亚兹,是世博会博物馆常设展厅1~4展厅的策展人。过去的25年,迪亚兹曾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策划过不同主题的世博盛会:塞维利亚、里斯本、汉诺威、米兰……他说:“我们现在脚下的地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博会博物馆。”
常设展厅的参观从一面巨大的时间墙开始,自“1851年的伦敦”延伸至今,166年来所有的世博会名称依次罗列。“工业革命预示着世博会的兴起,世博会见证着城市面貌的改变。”迪亚兹解释,从一开始世博会所呈现的便与“进步”“奋斗”“发展”休戚相关。比如,1:100比例还原的“水晶宫”,即便只是模型,依旧让今天的观众叹为观止。静止的“水晶宫”、动态的影像,联手还原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图景:“水晶宫”里人来人往,而这一建筑本身,由此成为世博会的标志。
步入“1900年的巴黎”,当年享誉世界的“机械宫”,囊括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动力机械装置。“巴黎全息剧场”则复现了早期的6届世博会为巴黎城市带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夏悠宫、埃菲尔铁塔、亚历山大三世桥等地标建筑,至今都是世博会改变城市的典型案例。”迪亚兹说,如果世博会反映着人类为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所谱写的奋斗史,那么世博会博物馆便如同忠实的记录者。
云集世界智慧的8个常设展厅面积约9000平方米,分为八大主题,通过精细的模型制作、生动的多媒体互动手段再现昔日世博盛景。从社会和城市发展、国家身份转变、工业和技术发展、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历史上的重要世博会等角度呈现世博会的全貌,展现其深远影响,以及为人类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