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是另一种燃情的创造
主持人:最近几年,中国影视市场迅速扩容,优质内容在行业中的核心作用更为凸显。资本高价囤积IP(知识财产),尤其是热门网络小说,就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征。但很多所谓“大IP”电视剧改编败走麦城,并未取得和原作量级相称的收视和口碑。再次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文学改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热门文学跟优秀剧作之间似乎有着一条不能忽视的、需要跨越的鸿沟。你怎样认识改编剧作与原作之间的这条鸿沟?
申捷(代表作《重案六组》《鸡毛飞上天》):确实存在这样一条鸿沟。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难以改编成大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其原因在于小说特有的文学属性和内在结构。影视改编,必须把这些文学结构打散,按照影像叙事的思维进行拆解和重组,确保观众能够通过影像来理解人物、进入故事。
写人性,写人物,离不开宏大的历史背景,怎能抛却那片土地、那个时代去写干巴巴的人?每个人物的生命都是从厚重的历史中结结实实地生长出来的,这样人物才能立得住。创作者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功课,才能身临故事的情境,才会觉着头脑充盈起来,手中的笔不再哆嗦。
孔笙(代表作《北平无战事》《琅琊榜》《欢乐颂》):从小说到剧本再到影像,是一个累加的创作过程。导演的关键工作是影像化,用影像来讲故事。当然,音乐、表演、服化、造型肯定都很重要,但最终是要靠画面,这是电视剧区别于小说、话剧和广播剧的地方。如果关掉画面,只靠听就能理解整个故事,受到同样程度的感动,那影像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电视剧是用画面讲故事的,画面本身就是有内容的,涵盖了许多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氛围和意义。通过什么来传达这些无法言传的氛围和意义呢?除了表演以外,在道具选择和场景营造上也应该做到细节真实。如果细节不真实,画面就会失去支撑而缺乏说服力。除了要经营细节,还要有一个正能量的故事,要传达情怀,讲故事的方法还要讲究……总之,既不能和观众有太大的距离,又要能够提升观众审美,这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汪守德:从本质上讲,影视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说,两者的差异性是相当大的。对于名著的改编不能完全拘泥于照搬原著,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简单地、机械地加以影像化和画面化,仅仅成为原著的绘本。这种缺乏想象力、捆住了手脚的改编,必然不会取得成功,也不会得到观众的真正认可。
改编实质上是适合于影视特点与规律的另一种燃情的艺术创造,要求改编者必须对原著进行富于高度智慧和艺术匠心的提取,甚至将其掰开揉碎,经历和完成极其艰辛的重新镕铸的过程。原著的内容不可能统统纳入影视之中,同时改编又可能会遇到情节和人物“不够”的问题,因而因影视构剧需要而时常出现增减人物与情节的情形,都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影视与原著在某些情节与场景上存在着的不同,甚至是作出幅度较大的改变与处理,常常是改编者以影视手段在更高层面把原著的面貌展现出来,使之更符合当下观众口味所进行的努力。
已改编为影视的文学名著数量之多,使人们每每将视线对准那些早已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原创力暂显不足的情况下,改编成为一条值得肯定的艺术之路。名著本身的丰富、厚重与成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改编,可以使过去各个不同时代里产生的原著,借助新的艺术样式焕发新的生命力,产生更为久远的影响,因此改编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必定会在今后持续进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