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董绍桐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放在桌上,书的封面上印着绚丽的夕阳,这本《晚霞集》是她去年新出的书。
董绍桐是嘉兴人,今年73岁,2000年8月,她从站了37年的小教讲台上退了下来,开始了悠闲的退休生活。读书是她从少年时就保持的爱好,可是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退休后的自己竟然摇身一变成了“作家”。
这一切源于一场毕业48年后的同学会……
大家眼中的才女
董绍桐毕业于原平湖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她,在职时,不太有吟诗作文的时间,退休后,虽然有时兴之所至,也写一些文字,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纯粹是“自娱自乐”。
2011年12月,分别48年后,一场同学聚会把大家拉回到当年的青葱岁月,这之后,大伙聚会的频率高了不少,每次聚会都有同学用相机和文字将点滴记录下来,于是有同学提议,不如编一本《同学聚会纪念册》以作回忆。
在筹备的半年时间里,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写稿,参与度极高,董绍桐回忆起学生时代青涩而美好的生活,也提笔写下《老照片》、《最是少年青涩时》等诗文,同时,她还是这本《同学聚会纪念册》的编委之一,为出此书倾注了很多心血。
倪继莲是同学会的发起人,她和董绍桐的感情非常深厚,“我们学生时代在一间教室读书,毕业后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在倪继莲的眼里,董绍桐是名副其实的才女,“我们退休快17年了,她从来没有放弃看书和写作,我记得工作期间,有一次我们学校百年校庆要撰写材料,都是绍桐到处奔波,收集校史资料,可见她的聪明才智以及能力。”
在大家的眼里,董绍桐才女的身份不容置疑。
同学多方鼓励支持
平时,董绍桐总是时不时地在QQ同学群里发一些自己写的诗词,有一次,几首咏花的诗让她的同学王家俊感到很惊艳,甚至半开玩笑地对她说:“大诗人郭沫若当年写了100首咏花诗,编了本诗集《百花齐放》,我觉得你也可以出一本诗集。”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这个想法却在董绍桐的心里悄悄生了根、发了芽。
“你写得那么好,当然得出一本书咯,把自己的作品都收集起来,多有意义。”这是董绍桐的好友张晓梅经常对她说的话,董绍桐直到现在都觉得,要不是张晓梅的高频率“洗脑”,可能就不会有《晚霞集》了。
“《晚霞集》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作品。”王家俊是董绍桐的第一个读者,受邀担任了《晚霞集》的编辑,每首诗、每篇文,他都一一过目,常为一字一句与董绍桐研究、斟酌和修改,也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董绍桐写了一篇游记,王家俊看过之后反问:“为什么只有关于历史的描述,没有你自己的游玩感受?”被“退稿”后,董绍桐接受意见重写。
董绍桐的执著和毅力也让王家俊刮目相看,“她不一般,我们都是老头老太了,可是她还有梦想,还有目标,并且拥有实现它们的能力,她的才华是我们大家一致公认的。”
不单单是王家俊,董绍桐的不少同学都为《晚霞集》出过力:屠自强除了帮忙修改,还不辞辛劳地担任排版工作;曹树增帮助联系和落实印刷事宜;倪继莲和谈雪荣热情支持并审稿,“我的这些老同学都为这本书付出了太多,没有他们,一定不会有《晚霞集》。”董绍桐感谢道。
灵感来源于生活
去年10月,《晚霞集》问世了,董绍桐印了200本,送给身边的同学、亲友和学生,“虽然没有书号,但是它记录和见证了我退休后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晚霞集》共收录了董绍桐100多首(篇)作品,而这些,大多是她在决定出作品集之后的半年内创作的,里面有写自然景色的,有写嘉禾胜迹的,有对往事的回忆,有新诗,有打油诗,还有散文、随笔和游记。
董绍桐认为,诗是来自心灵的呼唤,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来源则是多途径的。
冬日里,董绍桐和同学聊天,大家盼望能有温暖的阳光,有人说如果下雪了,天就会转晴。这段对话给了董绍桐灵感,于是她写了童话诗《雪》,紧接着又乘兴写了《云》、《雾》、《霜》、《露》、《雨》、《冰》、《汽》,共8首,这组以拟人手法写的水的三态变化的组诗——《水的一家》,收录在了她的作品集里。
有时走在路上,做着家务,或看见窗外的盆栽,听见枝头鸟儿鸣叫,有诗句会突然从董绍桐的脑海里蹦出来,她忙回到书桌前,静思之后落笔,一首小诗便诞生了。
在写诗作文的过程中,董绍桐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寻找恰当的内容和词句,她苦思冥想,引经据典,为了内容的准确,她上网搜索,诗文改了又改,对作品要求近乎苛刻。
读书和写作让董绍桐的生活饱含朝气,更使她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快乐,“有生之年,我会一如既往,继续读和写,并乐此不疲,直到拿不动笔的时候。”去年10月至今,董绍桐又创作了40多篇散文和20多首诗,她表示,自己有出第二本作品集的打算。
(原标题《小学教师退休后摇身一变成“作家”》,原作者孔嘉敏。编辑肖未)
来源:南湖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