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4|回复: 0

一带一路,故事刚刚开始

发表于 2017-5-16 18:56: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一带一路,故事刚刚开始
2017-05-16 丁 刚

  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看到的是全球财富与贸易流速与流向的变化,以及发展动力的转移,但活跃在数据背后的是观念与行为方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各样的合作与建设,给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看,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已然搭建起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如果从个体的视角来看,有血有肉的人文交流,也创造出了无数动人的百姓故事。


  “一带一路”有很多故事,媒体介绍比较多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当地投资、修路、建厂的情况。除了这些经济贸易的活动外,中国企业以及随之而行的中国人的出现,究竟会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怎样的思想风暴?这可能更吸引人。


  肯尼亚有一条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铁路还在运行,但行驶的是老旧而缓慢的观光列车,它让人们很快会遥想起英国当年的强盛。如今,殖民者已经“走出非洲”,他们修建的铁路也运走了肯尼亚的财富,留下的是落后与贫穷,还有那一套旨在维护殖民者特权和殖民体系稳定的制度,这么多年来仍一直在制约着发展。


  中国人来了,也要帮助非洲修路。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惯性,中国人是“新殖民者”,会和他们的祖辈做同样的事情,把财富单向地运回中国。“一带一路”的故事一开始就碰上了西方殖民故事叙事逻辑的挑战。


  但随着铁路、公路的延伸,“一带一路”的故事慢慢形成了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国企业修建的铁路是现代化的、低碳运行的,中国人教当地人如何修建铁路、如何使用机器、如何管理运输线路、如何将自身的经济潜能发挥出来,也在培育着他们劳动致富的新观念,用中国人艰苦奋斗与守纪律的精神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传、帮、带”活动。中国人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波。


  为什么中国不同于西方?为什么中国人能走到我们前面?笔者在肯尼亚访问时,正好碰到该国媒体在讨论这些问题。上世纪60年代,肯尼亚的人均GDP大约为600美元,而中国还不到100美元。如今中国超过了8000美元,肯尼亚却只有1300多美元。原因何在?中国究竟对在哪里?肯尼亚究竟哪一步没走好?人们在对比思考中发现,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奋斗苦干,中国人的价值观、家庭观、教育观,都是使得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文化原因。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的一篇评论说,有位名叫麦克斯韦·泽肯的16岁的利比里亚少年,他住在年巴县乡下。当被问到渴望到哪里学习时,他说:“我想到中国学习工程技术,然后回国建设我们的道路和城市。他们说一定要参观中国的长城。很遗憾,我们国家没有那样的建筑。”在这位少年的表述中,长城显然成为中国文明呈现出的一种软实力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