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有书自远方来
2017-05-16 陆建德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正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英国标志性作家的9部手稿、2部早期印本,涵盖诗歌、戏剧、小说三个领域。它们当中,有的是从英国漂洋过海而来的孤本原件;并且,首次将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些作家作品的中文译本、改编本等相关作品与原作手稿联袂展出,给中国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呈现了一场经典文学的盛宴。
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珍宝,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陆建德研究员撰文,讲述这些经典文本背后的人文魅力。 
——编 者
大英图书馆虽然闻名于世,历史却相对年轻,1973年由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几个国家级的图书馆合并而成。说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我们就十分熟悉,因为该馆巨大的圆形阅览室是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查阅图书资料的地方。
大英图书馆收藏极丰富,这次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的展品以手稿为主,书只有一本,即印制于1599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时莎士比亚还活跃于伦敦戏剧界,他所在的宫内大臣剧团就在那一年建造了泰晤士河畔的环球剧场。电影《莎翁情史》呈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和剧坛特点,并巧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部分场景,讲出了一个温暖而不失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已经确立了至为崇高的地位,称他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喜爱的作家,并不过分。马克思在1859年将“莎士比亚化”对比于他所反对的“席勒化”,这一区分至今还有待我们深刻认识。与莎剧有某种关联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这次来展出的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乐谱,就是其中之一。英国没有出过像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的伟大音乐家,但布里顿是20世纪英国音乐界的大家,该剧也在我国上演过。
在中国,这些手稿作者中名气最小的大概就是吉尔伯特和萨利文了(前者是歌词作者,后者是作曲家)。两人在19世纪下半叶合作的十几部轻歌剧,集文学、音乐与戏剧于一身,风靡英伦,号召力绝对不在莎剧之下。我国电影观众非常喜爱的《音乐之声》就是从他们创立的轻歌剧发展而来的。夏洛特·勃朗特《简·爱》的手稿也来到北京,我当年读的是上世纪50年代再版的李霁野译本。改革开放不久,城市里甚至出现过“简爱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