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2|回复: 0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需要话语权保障

发表于 2017-5-17 11:07: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传宝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教授、博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至今已经整整一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而就在前两天,由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刚刚圆满结束,这是我国今年最大一场主场外交,西方大国从最初冷待倡议,到“回心转意”派遣高官参加,“一带一路”已不仅是最初设想中的沿线国家概念,而是升级成一个全球性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此次大会可以说极其成功,影响力巨大,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热度极高的概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的讲话,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收获。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振兴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并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当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举措,在互惠融通、共建共享的前提下,承载着中国“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当初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今天中国大量的资金、人才、产能、项目则要走出去。
伴随着国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成为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
而要有效履行这一责任和义务,就不能只是只“跛脚鸭”,必须要有与经济影响力匹配的话语权,必须要向世界展示和贡献中国智慧,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建构中国话语的能力,要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期获得世界的认同,要有足够的话语权来保障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则面临着急迫的任务。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与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力相比,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虽然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可总体上却显得与经济成就不匹配,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推广,所以,中央才出台意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构建步伐。
“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中国话语已经唱响,但像这样的中国话语还显得稀少。我们让世界知道了“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的中国”、“理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中国话语”“中国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需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更好的研究、“修辞”和传播。
在“5·17”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强调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前提下,鼓励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强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西方的先进的社会科学成果要以批判的眼光有所鉴别,去伪存真地拿来为我所用。而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则需要着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抱着冷战思维,千方百计为我国发展制造麻烦:不时制造和散布“中国崩溃论”或“中国威胁论”,有意歪曲事实,试图抹黑中国,使中国丧失国际话语权、失去国际舆论支持。
必须承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关键是要运用中国话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要真正解决“挨骂”问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阔视野,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使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而只有具备了与中国国力和中国经济影响力相匹配的话语权,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才能保障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深入人心,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乐见,而这,则会进一步彰显中国奉行和平和谐、亲诚惠容、合作共赢外交政策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有效消弥意识形态的歧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