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08:21:40
|
查看全部
二
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灵魂,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话中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性、原则性的论述,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无论是研究,还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应该把握好三个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或者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资源。这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而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三个资源都是我们在建构哲学社会科学中需要很好地利用和掌握的,也是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需要注意利用和掌握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东西;吸收外来,吸收外来的先进成果;面向未来,推进人类总体的发展进步。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又要向外看,敏锐把握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还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又要向后看,善于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很形象,也很通俗。这些是我们在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需要关注的的重要原则。
第二,要体现创造性、时代性。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以我国的实践为基础,我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主体性、反映自己能动性的观点,而不是一种附庸,不是简单地追随别人的观念,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创性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肌无力”是一种病症,肌肉无力,身体就立不起来。同样,理论苍白无力,就缺乏说服力、影响力。主体性、创造性源于对时代性问题的把握。要以时代问题的研究为起点才能够得出创新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得出的许多观点,像生态文明的观点、核心价值的观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都是原创性的成果。原创性的东西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自信,我们要敢讲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外国人没有说过的话。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总结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由此得出的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就是原创性理论。习总书记还讲到了“一带一路”,讲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讲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都是带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三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发表一年来,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突出问题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例如,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加强了顶层设计,推出或强化了有关举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地方党委和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纷纷出台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增加了相关投入。特别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方面的力度加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课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
又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重要论坛纷纷涌现,大众化通俗读物迭出。中宣部连续在全国召开了治国理政论坛“新发展理念系列理论研讨会”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列理论研讨会”,产生很大影响。北京、天津等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年度品牌。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力求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成果《新大众哲学》(多卷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代表作。根据读者需要,作者又编写了简编本。它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实践的发展,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对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为阐释、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了新的标杆。
再如,全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特别是在思政课建设上,正在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制定并出台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确定“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思路,坚持调动师生、凝聚合力、集中攻坚、增强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育部委派200名专家,赴全国2596所高校将旁听3000堂思政课,精准查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紧扣重点环节,以教材、教师、教学建设为突破口,在“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努力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落实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和论坛组织上。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心和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评价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编写出师生喜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要举办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坛,多发声、发好声。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者,我们要勇于担当,努力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