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山西太原石油分公司 李强
山西太原晋源区西寨村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阎氏祠堂,重修前虽风雨侵蚀砖破瓦残,但每有路过,仍觉昭穆之气浑厚,杂然于有形无形之间。
这里祭祀的阎氏一门世代书香,历史上出过6个进士,14个举人,其中最为乡人骄傲者,非清初考据学开山鼻祖阎若璩莫属。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居士,明崇祯九年出生,清康熙四十三年去世,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最大成就是穷三十年精力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并为后人指出一条“以实证虚、以虚证实”的治学门径。
因为科举考试制度要求,他多次返回故里应试。可惜“文章憎命达”,始终未能学而优则仕。尽管回乡目的没有实现,但他不虚此行,既得到了高人指点,又博得了学界认可。
《潜丘札记》记载了一则阎若璩初访傅山的故事。书中说,傅山先生特别喜好《左传》,“著《左锦》一书,秘不示人”。阎若璩第一次拜见傅山,当时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家与他谈论的正是《左传》。
先生问“鞫居”是什么意思,他不假思索立即回答是个地名,并列举古人注解。先生再问,为啥“晋人远取卫国之地名,给他的儿子命名呢?”他则机智地回答:“《风俗通义》说,有个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根据什么?’主簿仰着头说‘灵星就是在东南,我也不知道根据啥。’”听了这种既严谨又不失幽默的应对,傅山“不觉笑”,迅速认可了只有28岁的阎若璩。
此后多日,两位大家日夕畅谈,还联手开发“金石文字足为史传正伪补阙”等理念,为后世朴学拓宽了视野。
时隔九年阎若璩37岁,第四次回乡应考,遇见了正在山西游学的顾炎武。《尚书古文疏证》记录,壬子年冬天(1672年),两人都在山西。顾炎武告诉他“朱谋伟《水经注笺》是一本三百年不遇的好书”。于是“退而读之”,但觉得里面多有疑问,并不完美。过几天再见面,顾炎武问:“你现在是不是还怀疑《尚书古文》?”阎若璩忙说:“不啦,不啦。”毕竟顾炎武鼎鼎大名,而且擅长雄辩,偏偏阎若璩口吃,正面对打力不从心啊。
直到有一次,两人论及地理堪舆,顾炎武说幽、并、营三州在“九州”之外。阎若璩当面否定:“这不过是最初的一种说法,其实《周礼•职方氏》就指出并州有一大片湿地,叫‘昭馀祁’。如今在山西介休县东北,俗名‘邬城泊’。你与我曾一起游览该地,它不是在石岭关以南吗?”有理有据有真相,说得顾炎武沉思了。
顾炎武重新认识了阎若璩,并以所撰《日知录》相质请教,而阎若璩也没妄自菲薄,认真开展校订,为其改正了不少错误,一时传为佳话。
山西之行,一定程度上令阎若璩名声大噪,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诏征博学鸿儒科,他便得以应荐赴试。落策之后索性寓居京师,求学论道集韵增广,又引起了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关注。徐乾学将他邀请到家里,“每诗文成,必属裁定”。同年聘用他参与《清一统志》修纂,相当于官方资助潜丘先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时期他得以广交名流,博览古籍,学问和见识与日俱增,实为日后成大事者必经之路。
徐乾学辞世后,阎若璩回到江苏,著书立说之余念念不忘为朝廷效力。康熙南巡江浙,他两次进献颂诗,渴望得到召见,然而终未如愿。
忽有一日皇四子胤禛,也就是日后的雍正帝,亲自写信请他赴京指教。那年他已是69岁高龄,且抱病在身,但仍欣然前往。可怜仅在亲王府工作了几个月,不幸病情加重客死北京。胤禛无比悲痛,给他办理丧事,还写祭文称赞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云云。九泉之下,也算诸事圆满了吧。
我对阎若璩先生的感兴趣源于一次闲聊。
十几年前几个朋友在书店偶遇,正逢一年一度的高考,于是各自回忆高考经历。言及某同学咄咄怪事,课本读一页背一页,记住了就撕烂扔掉,可谓气势磅礴。著名学者降大任先生插了一句:“此事有出处。”
他告诉我们,朴学大师阎若璩小时候口吃而且秉性迟钝,读书学习非常吃力。但他特别勤奋自律,曾经“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如此滴水石穿,终于练就了“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的能耐。
由此开始,我才留意太原这位先贤。
近日淘得西寨阎氏家族重新整理译注的《阎潜丘先生年谱》,沐手翻阅,感慨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