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2 14:49:15
|
查看全部
1、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对绩效评价的标准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问题是文官萧何的绩效评价高于所有武官,这遭到了武官们的集体反对。面对大臣的质疑,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效地区分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的差别。
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大臣们说:“知道。”刘邦又问:“那你们也知道猎狗吧?”大臣们说:“也知道。”刘邦说:“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你们这些能够抓到野兽的,只不过是功狗罢了,而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2、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
绩效管理的灵魂是沟通,没有沟通的绩效必然是“两张皮”,必死无疑。
刘邦是一位注重沟通的领导,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与大臣们交换关于绩效评价的看法。有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时候,刘邦要求大臣如实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不能。大臣们的分析更多是关注刘邦本人的行为,即“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对刘邦的激励手段给予了高度的称赞。
而刘邦却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表达自己对绩效评价的观点,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减少冲突的发生。刘邦还向重臣了解其对各官员的看法,拓宽绩效评价的角度,减少偏差。例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就发生在刘邦与韩信的一次绩效面谈的过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