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4|回复: 0

网络知识付费 不能只靠打赏(经济时评)

发表于 2017-5-22 16:56: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网络知识付费 不能只靠打赏(经济时评)
吴晓波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2日   10 版)
  随着各大平台引入重量级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和线上线下互动,知识付费产品的价格将越来越市场化

 

  喜马拉雅FM、得到、问咖、值乎、分答……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初步估算,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知识付费走红,有三个客观条件:一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手机端阅读不断增长,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二是支付手段方便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提供了便捷;三是年轻人支付习惯的形成。

  从本质上看,知识付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分享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信息可以粗略分为几个层次,娱乐八卦、新闻资讯、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不同层面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以后,信息实际上是过量的,很多信息虽然是免费的,但信息密度低、营养价值低,用户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人们越来越愿意通过付费快速获取系统化、结构化、高密度的信息,即知识。

  要在知识付费领域有所斩获,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为八卦埋单;二是稳定持续的创作能力,每天或每周都能推出新作品。

  知识付费早期的内容以草根创作为主,多数产品的定价其实依赖随机打赏。不过,现在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

  随着各大平台引入重量级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和线上线下互动,知识付费也将不再过分依赖打赏,价格将越来越走向市场化。惟如此,知识付费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