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3|回复: 1

守住匠心去匠气(大地漫笔·编辑丛谈)

发表于 2017-5-22 17:21: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守住匠心去匠气(大地漫笔·编辑丛谈)
王子潇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2日   24 版)
  最近读毕飞宇的《小说课》。其间,毕飞宇谈到了一个关于“匠心”和“匠气”的问题。

  有些人和毕飞宇聊小说,认为“写小说要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有人为的痕迹了。”而毕飞宇觉得“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所谓‘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注意的也许只有一点,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匠心”与“匠气”一字之别,却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境界。二者都有“匠”字,说明都是对文章用心设计、踏实认真的“手艺人”,差就差在“心”和“气”上了。一个是用心后的灵动与精巧,一个是过度雕琢后的呆板与流俗,力道和创意的差异导致了美感和智趣的差距。

  《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是一部很经典的短篇小说。在千余字的篇幅里,蒲松龄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构思极为精妙,甚至在毕飞宇眼中堪称“一部伟大的史诗”。主人公成名和妻子得知自己的儿子跳井自杀时,蒲松龄只写下十六个字“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无烟”“默然”简约的几笔,失子之痛已跃然纸上。这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如同中国画的审美传统一样,其“匠心”已化于无形,正所谓“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相反,一篇匠气过重的文字,常常渗透出用力过猛的刻意与陷入程式化的俗套,令人不忍卒读。

  去年杨绛先生去世,很多人追缅怀念。喜欢她的文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杨绛先生文字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直陈生活点滴,几乎看不到任何修饰,可是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文辞华丽的雕琢之作。读来每每叹息不已,叹其以文害意不说,更可叹作者花这么大的功夫却在舍本逐末,实在是陷入了认识上的一个巨大误区。磨练灵动与巧思,拂去刻板与陈气,这才是真正领悟了“匠”的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7:23: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