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89|回复: 0

赵本山跟教授“干架”挺好

发表于 2010-4-18 16:4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和某教授发生激烈争论,成为近期不少媒体关注的热点。

    近20年来,赵本山一直是中国大众文化的焦点人物。他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在许许多多的欢迎和支持之外,也有不同声音,包括批评和要求——诸如要他更“高雅”,让他更“现实主义”等。

    所以,这场讨论会上的唇枪舌剑,其实是把曾经的一些争议再度摆出来。教授不留情面地批评,赵本山也毫不客气地回应,这样的火爆场面,在我看来,正是一种不多见的、正常探讨问题的状态。言辞上如何激烈交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观点在探讨中深化理解。

    一些批评意见,是不着边际、隔靴搔痒,还是切中要害,自然是见仁见智。大家也不妨各持己见,从容探讨。我自己认为赵本山的特点或者说贡献,就在于通过“二人转”、小品等通俗艺术形式,将自己对人性、日常生活的体察和了解,很好地传达了出来。这一点不能简单、轻率地否定。但那些认为他的作品存在“伪现实主义”、“通过放大人物的身体缺陷,博得的笑声缺少爱和悲悯的情怀”等批评意见,也有其可以参考的价值。通过讨论甚至是争论,增进理解,看清各自理念和艺术观的分歧,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并非八卦新闻,而是涉及文艺批评和讨论的意义。正常的讨论,应该包含批评和反批评两个方面。人都有批评权,但也有反批评权。批评了,并非就此一锤定音;被批评了,并非就不允许反驳。这个反驳,或者说反批评,可以是批评界的同行来做,也可以是被批评者自己来做。

    虚心受教和反批评,并不矛盾。如果大家都能在批评与反批评中,互相受教,那么我们获得的参照将会更丰富,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批评的空气也就更活跃。

    在“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时时可见的今天,我们还真是期望这样面对面的、直率的讨论能再多一些。这对文艺批评工作也好,作家作品也罢,甚至是对公众思辨精神的培育,都不无裨益。(原题: 研讨会,直率点挺好  张颐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