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回复: 1

忘掉身上的锦衣(人民论坛)

发表于 2017-5-23 14:33: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忘掉身上的锦衣(人民论坛)
2017-05-23 邓佑标

  清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记载,陈亦韩在礼部会试得中之后回到故乡。按例,凡投帖祝贺过的亲友,都要一一回拜。陈亦韩适有足疾,难以行走,便租了顶轿子,并特意挑那种又小又破的。足疾痊愈后,即便是刮风下雨,他也坚持徒步出行。科场扬名之人,在家乡保持那份谦朴,在那个时代是很可贵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光耀门楣、显祖荣宗的思想。“一登科第,便非肩舆不行,甚者仆从如云,夸耀乡里,以为固然”,古代的文典戏曲里,类似的情状并不鲜见。流传至今,形式虽然变了,但“出人头地便觉高人一等”的观念依然在一些人头脑中存在。

  这些年,少数领导干部“以职务加于桑梓”的事屡屡被曝光。年节回老家,本该静静品味淳厚的亲情乡情,却惟恐门前动静小了,搞得车水马龙、热闹不已;乡里那么多路等着修,却私相授受,让人先把自己祭祖的路修好。某村安装太阳能照明灯,住户密集的地方晚上黑乎乎一片,领导干部旧宅附近住户少,夜里却亮堂堂。虽然有时不是本人意愿,但群众也难免看着不顺眼、想着不顺气。

  《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不仅养育了自己,也养育了父母先祖,因而感恩之心不可少。乡里之民,曾经守望相助,共风雨同劳作,因而谦朴之心不可缺。东汉大臣张湛是扶风平陵人,回乡时却看到县衙大门就下马步行。别人劝他“不宜自轻”,他却回答:“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

  在家乡群众眼里,走出去的人才既是国家的栋梁、本地的骄傲,也是学习的标杆。他们教育孩子、激励他人,往往以之为素材。领导干部拔节成长、脱颖而出,大抵都曾有一番艰苦奋斗的经历、一份为民干事的情怀,这些都是可以引领风气的。然而,当公车开到私门、公权乱用私用,这些行为不仅会为群众所耻,还会带坏风气、误人子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4:34:0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