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9|回复: 1

 “回马枪”得往深里刺

发表于 2017-5-24 19:20: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来论
2017-05-24

  找准治理的“线头”

  李荣灿

  某地城中村原先总是乱哄哄的,后来新建市场,欢迎马路摊贩入场。屡治不绝的乱摆卖、乱搭建、乱停放、乱泼倒不见了,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也得到市民的肯定。

  治理顽疾,有时候要换一换思路。有些社会顽疾,反复治理却治不了反复,不一定是干部不尽责,而是治不得法,没有找准“线头”。比如,一些村庄远离乡镇中心,办事往往会“折返跑”,农民有意见,沟通成本也居高不下,而一旦建立村级代办员或推进信息化政务工程,让农民办事不出村,就能双向受益。同样,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进程缓慢,但通过分类积分、垃圾换花泥等,往往能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

  科学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不科学往往白费力。要找到那个“线头”,就需要将工作沉下去,多望闻问切,既看到问题,更看到问题背后的需求。惟其如此,才能找准问题根子,治好痼疾、办好实事。

 

  “回马枪”得往深里刺

  陈大昊

  前段时间,某地党委巡视组通报了对一单位“回头看”的情况,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财务管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当地群众感到不解:为啥上级巡视总能发现不少问题,地方自己“回头看”总是风平浪静。

  杀个“回马枪”,是地方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在有的“回马枪”只是虚晃一枪,简单问问整改情况,大概了解一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动向,查得不真,究得不深。有的“回头看”成了回眸一笑,尽管指出了问题所在,但彼此客客气气,各求相安无事。找准了穴位,却没能刺中要害,无疑会让巡视前功尽弃。

  巡视浮在面上,不敢动真格,发现问题再多,也只是花架子。把“回马枪”往深里刺,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才能有效巩固整改成果,防止问题反弹。

 

  服务多下“绣花”功夫

  张凤坡

  现在,农村公路基本“村村通”,方便了出行,也存在问题。例如,道路交通标识是基本配置,但遵守者寥寥,无人“识”标识的情况不在少数。

  交通设施的硬件与安全意识的软件不相匹配,除了个别人存在侥幸外,农村交通法规宣传、交通服务与执法的供给不足,是重要原因。实际上,农村交通建设是一篇大文章,修好路是上半篇、管理好是下半篇,只有建设、管理和服务同步了,才能让道路更畅通、安全。

  服务好农村交通安全,也折射出为民“最后一公里”的诚意。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需要做细、做实,只有以“绣花”的态度和作为,才能让群众满意、保一路畅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19:24:33 | 查看全部

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

人民日报
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2017-05-24 曹怡晴

  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

 

  最近在重庆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调研采访,参加了村里的一次院坝会。村口坪坝,第一书记以及村干部等同村民们一块儿坐在几条板凳上,聊起了扶贫搬迁政策。一位村民提出:“我大伯还是想呆在山上,住我爹隔壁能有个照应,就把原来的房子重新修修不行吗?”听罢,第一书记便劝道:“老王啊,你们一家都搬到镇上了,你爹迟早也要搬走,你大伯一个人谁照顾?山上那屋太危险了,搬下来,用水用电都方便,去卫生院也快。而且,新农村这边乡亲多,左邻右舍的,不比山上好哇?你大伯是五保贫困户,搬家、建房子国家都有补助,钱的事别担心,再好好跟你大伯说说好哇?”拉家常似的,就把搬迁的好处、帮扶的政策给村民解释得清清楚楚。

  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这种“板凳上的谈心”,很有必要。过去有些驻村干部在给贫困户宣讲政策时,怕说错话,老习惯照着文件原原本本地念。台上讲得干瘪枯燥,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大多数贫困户根本不晓得政策文件到底说了啥,对参加村民会议也不积极。其实,刚到村里驻村调研,笔者也常因“说话”吃了不少亏。进了一家贫困户,张口就问:“大姐,您家里平时有享受到啥帮扶政策没有?”自以为问得挺热乎,可对方却一脸茫然:享受?帮扶?政策?啥意思?不懂!沟通不畅,村民就不乐意拿你当自己人,也懒得掏心掏肺讲自个儿的事,这时候还谈什么挖鲜活故事?想都别想。

  在脱贫攻坚成效评估过程中,一些第三方机构也总出现这种尴尬的无效沟通。该村所在区县的扶贫办主任曾分享了类似的故事:去年,由某大学教授及在读研究生组成的评估组来到邻镇某村开展评估工作,因为评估组成员之前没有和贫困户打交道的经验,全拿规范的书面语来提问:扶贫攻坚工作中,政府有没有派结对帮扶干部来你们家?有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听得村民好不耐烦,多数回答“没有”或“不知道”。其实,试着换成更通俗的群众语言,效果就会好得多:平时有没有干部到你们家里来?有没有跟你们一块儿想办法多收粮食多挣钱?面对这样亲切易懂的询问,村民们才能听得进去、答得出来。

  当然,不仅仅是在扶贫工作,“做好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怎么走?学会说话很关键——拒绝“高冷”,还原“草根”,少说“官话”,多说“白话”,在这方面,近几年不少地方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去年9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要求“红头文件”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从“套话”到“大白话”,这语言上的“转码”,需要党员干部时刻保持乐于谈心的自觉,增强善于谈心的能力。

  面对群众,无论是在村道巷口的答疑解惑,抑或是入门入户的信息沟通,多一些“板凳上的谈心”,多创造以心交心的机会,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而群众,也才会真正把你视为无话不谈的亲人、真心相待的朋友。

  (作者为本报总编室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