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江汉油田 沈亚利
五月,是个怀旧的季节。
前几日,走过美食街,闻到了久违的粽子香,这才想起要过端午了。每到此时,不由想起孩提时故乡过端午的情景。打开记忆的闸门,关于端午节的记忆里总是飘荡着缕缕粽香,沁人心脾。
清晰记得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里里外外忙开了。清晨,我和弟弟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已踏着露水去采摘芦苇叶了。摘来粽叶后,母亲先把粽叶煮熟消毒,放置凉水中浸泡待用。另外两个盆子里,分别泡着红枣和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青翠的叶、鲜红的枣、洁白的米,赏心悦目,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万事俱备,只等着包粽子了。只见母亲十分麻利地把芦苇叶叠在一起,一斜一转,旋成一个上宽下窄的圆锥形,然后一层一层依次放进糯米、馅料,直到把糯米裹得严严实实,然后用棉线把粽子紧紧地包扎起来,眨眼间一只棱角分明、五花大绑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夕阳西下,我们早早吃完晚饭,帮母亲备好柴火,把灶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小心地把粽子放进铁锅里用水浸没,开始煮粽子了。我们围在火塘边,盯着热气腾腾的铁锅,听着噼里啪啦炸柴的声响,期盼着粽子快点煮熟!直等到我们一个个昏昏欲睡,母亲大嚷一声:“都去睡吧,明早起来吃粽子。”我们这才咽着口水,恋恋不舍地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着去揭开锅盖看粽子,那种兴奋的情形无法形容,只觉得芦苇叶混合着糯米和馅料的粽香之气扑鼻而来,满屋都被那沁着粽叶与糯米的清香所弥漫。急不可待地打开粽叶后,一个饱满圆滑的米粽便在眼前泛着如玉光泽,令人垂涎欲滴。我们迫不及待地张开大口,顿时甜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馋猫样,一旁的母亲慈爱地看着我们,嗔怪道:“都慢点吃,又没人跟你们抢。”边说边又端来一盘粽子。
这一天,除了吃粽子、插艾叶、带五彩线,最让我们欢呼雀跃的是能得到许多礼物——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香包。每逢端午,家家户户的小孩们都要佩戴各色香包,据说香包能驱虫避邪,带来福气和好运。那些摸起来软软的,闻起来香香的,挂在脖子上美美的小饰品,曾令我们的童年无比快乐和心动。香包大多是奶奶做的,也有外婆送的,还有邻居给的。奶奶可是村里做香包的一把好手。早在端午节的一周前,奶奶开始制作香包了。她坐在葡萄架下,戴着老花镜,飞针走线,每个针脚都那么细密。她将一些碎布头、五色丝线配上一粒粒的蒜梗和流苏作为点缀,然后在香包里放些雄黄粉、麝香粉或艾草末,外部用彩线绣结合形状绣上各种图案。不大会儿,奶奶魔术般地把碎布头摇身变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玲珑可爱的香包了:有普通的菱角,尖尖的红辣椒,栩栩如生的福娃娃……我们在脖子上戴满各种香包,向伙伴们四处炫耀谁的最美最香,以满足小孩特有的虚荣心。印象中,奶奶做的香包总是让伙伴们羡慕不已。
时光荏苒,我离开故乡三十年了,再也没回去过,儿时的记忆早已被流逝的岁月积淀成一份温情,一份静美,珍藏在心海深处。如今,重拾往日记忆,不曾想当年的端午节到今天竟是一份醉人的记忆。一直都很想回故乡过端午,但是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牵绊,也不知道何时再重归故里,重温童年的端午节,找回儿时的玩伴。
年年过端午,岁岁味不同,又是一年粽飘香。在氤氲的粽香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听到了那首熟悉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的端午节民谣,闻到了那粽香中包裹着的爱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