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具体的几次光变事件。图1.6是2011年3月期间出现的光变曲线的放大图,可以观察到这次光变曲线轮廓非常干净、光滑而陡峭,并且两侧并不对称。它的变暗过程持续将近一周时间,然后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迅速恢复正常亮度。再参照图1.7,观察2013年2月期间光变曲线的局部放大图。可以看到在一段相对长的时期内连续发生多次强度不一,光变曲线形状不一的事件,似乎像是多个不同凌星物体或者独立的凌星事件相互叠加的结果。且考虑到光变形状的高度不对称性,遮挡恒星光线的应该不是一个球体,而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又考虑多个完全不同的光变曲线,甚至似乎这都不是一个单个的物体,而是多个不同的独立的物体?这究竟是什么?

图1.7 2013年2月期间光变曲线的局部放大图。可以看到在一段相对长的时期内连续发生多次强度不一,光变曲线形状不一的事件,似乎像是多个不同凌星物体或者独立的凌星事件相互叠加的结果
三、可能是什么?
(一)设备故障?观测误差?
在相关论文中,研究人员对这种可能性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考虑所有可能情况,其结果排除了设备故障或观测误差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这一光变曲线是真实的天体物理现象导致的,而不可能是设备误差造成的结果。
(二)KIC 8462852本身是一颗变星?
当然存在这种可能性,那就是KIC 8462852本身是一颗变星,因此其亮度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研究人员讨论了几种典型变星的形状,比如北冕座R型变星以及Be型变星。前者是光谱型为F或G型的大质量超巨星,往往会在为期数月的周期内出现不规律的脉动性变化,持续时间数周乃至数月。这种变星的亮度变化是由于恒星周边尘埃带的缘故,导致遮蔽光球,其光变特征是陡峭的下降趋势,然后是缓慢的恢复;而后者一般是快速旋转的O或B型星,偶尔也有A型星,这种变星经常出现周期为0.5~1.5天的半周期性光变。然而KIC 8462852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这样的假设:首先从多次光变曲线特征上看,很多都是首先出现缓慢的亮度下降,随后是快速的恢复,比如2011年3月期间出现的光变曲线,这基本与北冕座R型变星的特征相反,另外如果其周围存在尘埃带,类似恒星吸积盘结构,那么这些尘埃物质在吸收热量之后会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这是基本的物理规律,因此我们应该会在红外波段观测到较为强烈的红外辐射,但事实并非如此。最后,光谱观测给出的KIC 8462852表面温度数据约为6750K,显然远低于Be型恒星的表面温度,实际上,光谱特征显示这是一颗光谱型为F3V型,质量约为太阳1.43倍的主序星(我们的太阳是一颗光谱型为G2V的黄矮星)。
(三)这是一颗双星?

图1.8 位于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可以清晰查看到这颗疑似伴星,其与KIC 8462852之间间隔大约1.95角秒。目前还无法判断这究竟是视双星还是物理双星,后者是两颗真正由于靠的很近因而相互之间存在引力作用的双星
如果这是一颗双星,那么它近旁的伴星的确有可能会对KIC 8462852的光度变化产生影响,影响大小取决于伴星的大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观测显示,KIC 8462852附近可能存在一颗伴星。如图1.8所示,位于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可以清晰查看到这颗疑似伴星,其与KIC 8462852之间间隔大约1.95角秒。目前还无法判断这究竟是视双星还是物理双星,后者是两颗真正由于靠的很近因而相互之间存在引力作用的双星,而前者则是看上去似乎靠的很近,但其实只是视觉效果,现实中距离很远的情况,所以也叫“假双星”。目前还难以分辨这两者孰是孰非,但有研究认为这是假双星的概率很低,不超过1%。如果这是一颗真的伴星,那么其距离就与KIC 8462852基本一致。据此我们可以推算一系列参数:这应该是一颗光谱性为M2V,质量大约0.4倍太阳质量的红矮星,测光分析数据也支持这一结果。但考虑到其暗弱得多的光度,计算认为其对KIC 8462852光变曲线的变化影响不会超过3%,不可能造成如此显著的变化。
(四)撞击事件?尘埃云团?

图1.9 塔比星附近的行星撞击事件?要知道,主流理论认为,我们的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图1.10 原始行星尘埃盘?但是红外波段的观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