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回复: 1

[转贴] 杜甫草堂

发表于 2017-5-30 07:58: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华北油气分公司  赵楠

    冯志先生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在这个桃花 夭夭,渌水盈盈的美好时节,我带着敬意和诚心来到了杜甫草堂。

    走近草堂,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蓊郁的绿色映入眼帘,浸染的整颗心沉静在碧涛中泛着清波。跨进草堂正前方有一副看似瘦骨嶙峋却凸显一派大义凛然的风骨坐像,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诗圣经世济民的拳拳之心。

    眼前的草堂,被一片绿意盎然笼罩着,厅堂之间回廊环绕,保存着古朴典雅的完整建筑。园林清幽秀丽,一草一木都蕴藏着诗意与灵动。透过春色和阳光,草堂的美在光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显的格外生辉。水塘边的海棠蕊细细展开,暗香浮动。漫步其间,古木参天,满目青翠,追思诗圣生平,此种心境也恰如“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大概是因为杜甫的原因,草堂的一花一木皆是一幅文人的傲骨。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好像都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

    透过诗歌的窗户重温诗圣生活,漫步历史与现实之间想象那“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茅屋,让诗圣把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化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仿佛看见“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雨蒙蒙滋润大地的喜悦;又恍如置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清幽。

    据史料记载,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闲居于此,将花草溪树,春雨秋月融入诗中,从室内简陋的布置可见当初生活之艰辛。在这间茅屋和这片郊野之间,他有着逃避乱世的艰难窘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又于毕生的辗转奔波中,体验到难得的片刻安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狭小的草堂,盖世的诗章,最终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醒目的意象符号。谁人不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谁人不晓:留恋彩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宏伟博大的抱负,气吞山河!《三吏》、《三别》诉百姓心声,为百姓呼号,为人民呐喊都为中华文化历史书写了最光辉的一页。

    一位诗圣,名“杜甫”,已仙逝;一块宝地,叫“草堂”,今犹在。这草堂,就是一个诗人文弱而有力的坚持--当生命消逝,当荣耀褪去,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破败的草堂,这片在遗址废墟中重建的草堂,就如同他的主人,虽文弱却有力量,随时光飘零,却从未被遗忘,虽只是诗人清贫时栖身的草屋,却是后人心灵仰望的高山。

    喜欢草堂的流水回萦,翠竹苍松;喜欢这里的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心中有诗,徒生敬意,宁愿来世做草堂前的一株花草,永世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7:56:42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