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回复: 0

科普可走“混搭风”(新语)

发表于 2017-6-1 19:32: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
科普可走“混搭风”(新语)
2017-06-01 知 庸

  今年5月30日是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家不能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普的意义,似乎不用多说。孩子们需要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大众需要提高科学素养。素养高一点,诸如“抢盐防辐射”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就会少一些,类似“接通宇宙能量”的骗钱术也会少一点。


  那么,为什么需要科学家来冲锋陷阵呢?因为权威。内行人不说外行话,某个领域内的事,沉浸其中的科学家是真知真懂,可以避免似是而非、鱼目混珠式的伪科普。


  然而,科学家也有科学家的短板。人各有天赋,擅长搞研究的未必能说,擅长表达的搞研究不一定精深。不能奢求陈景润也是“超级演说家”,兼得的人不是没有,毕竟太少。


  那咋办?也好办。科学家有责,但也不是将责任全推给科学家。关键在于给科学家找什么帮手,甚至建立混搭协作的联盟。


  媒体是个好帮手。媒体人能将科学家专业的术语和表达,尽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新媒体在海量传播上优势更突出,欧阳自远也说,一次互联网推广能抵他3年作科普报告的工作量。比如,饶毅、谢宇、鲁白3位科学家创立的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目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其发刊词中所言:“‘知识分子’的读者将涵盖热爱知识、应用知识者,不拘学历、行业……是欣赏知识和智力的人们”,新媒体正让科学加速抵达更多受众。


  同时,科学家还可以和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嫁接,产生更多更新的科普形式。比如,浙江省科技馆和果壳网等合作,连续6年做一台趣味颁奖晚会“菠萝科学奖”。获奖项目是通过科学共同体认可的科研成果,但一定要翻译成大众听得懂、有兴趣的形式。比如,漫天大雨为什么砸不落蚊子?五千年前的国产啤酒什么味道?……给艰涩深奥的知识加上了容易下肚的糖衣。目前,他们出品的科学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也在网上热传。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更加广泛整合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形式,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