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缝补”精神不能丢
“缝补、清洗后的旧手套,用起来一点也不比新手套差。”5月23日《中国石化报》二版报道的胜利油田中心三号平台变电值班员周开奎对还有修补价值的手套进行缝补、对用过的手套进行清洗,节省200多元,不但《针线活儿抠效益》,还得到了员工们的一直点赞。缝补、清洗还有使用价值的旧手套,尽管只节省200多元,但体现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主动过紧日子精神。曾经看过一篇介绍“缝补厂”精神的文章,说的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国家的财力物力比较紧张,职工的劳保用品一时供应不上,再加上会战上得猛,工人们白天黑夜苦干,衣服坏得快,换新的又有困难。当时会战工委把工人们的家属集中起来,成立缝补厂,从开始的缝缝补补发展到翻新补旧、制作新工服、工帽、工鞋等17种劳保用品。1966年5月14日,周总理来缝补厂视察,肯定了这种“缝补精神”。后来“缝补精神”就成了大庆职工和家属勤俭节约办企业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面对低油价的寒冬期,不少企业的职工从本职做起,从节约一滴油、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做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出现了很多缝补汽车坐垫、修拖把撮箕、设备维修修旧利废的节俭故事,节约了资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但相比之下,还有一些员工思想上的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观念还在作怪,体现在花钱购物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购置办公用品一味攀比等等,使寒冬期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大量的实践证明,成由节俭败由奢。无论现在,或者将来,企业要发展,“缝补”精神永远不能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尤其是面对寒冬期,我们每个员工必须树立担当意识,花钱用物一定要像居家一样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多花。只有这样,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石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