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项坚持了近十年的修补工作,被员工突然提出不干了。争论的焦点是员工认为本不该做的事做了,还一分报酬没有,凭啥?而管理者则认为这是分内之事,何来额外报酬可言?发生在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通风队的这件事给了我们这样的提醒——
班组员工的劳动价值需要得到认同
张登泽
“张队长,现在仪修室地方窄了,摆不下机器,便携式的皮套我们不补了哈!” 4月20日上午,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通风队仪修班班长蔡明琼到队办公室找到队长张毅,想借故推脱修补便携式瓦斯检查仪皮套的工作。
“那啷个得行啰!这个事情一直都是你们在做,自己想办法!”张队长的话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反正没法补,随你怎么办吧!”见队长不肯松口,蔡班长甩下一句话,气冲冲的离开办公室走了。
笔者也曾经采访过蔡班长,他们班从2001年起,就用队里买的补鞋机修补瓦斯仪器的皮套。买补鞋机以前,破损的皮套都是拿到集市的补鞋摊上修补,一个皮套0.5元的修补费虽然不多,但一年下来200多元的费用还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况且有时补鞋匠生意好忙不过来,皮套几天都修不好,还影响井下安全生产。于是,队里花100元钱为仪修室买了一台补鞋机,让仪修女工自己修补皮套,一直到现在。
坚持了这么多年,突然提出不干了,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在笔者的再三追问下,蔡班长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队里给我们3个组员每人每月一个夜班津贴作为奖励,3块钱虽然不多,但它是对我们劳动的认可,后来领导换来换去,这项额外的工作就成了我们分内的事,津贴也取消了!”
“以前不好说,这次仪修室装修搬家,正好逮着个机会找领导理论!”蔡班长说,其实我们也并不是不干,主要是有些领导认为那是我们该干的事,想起来心里有气。
修旧利废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给创效者奖励,既是对创效者劳动价值的认同,也是更好地营造企业节能、高效、科学持续发展氛围的一种良策,为何有些基层管理者不愿这么做呢?笔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做一件创新的事情开初适当给些激励是可以的,等技术熟练了,这就成了正常工作,再给奖励就不合适了。”
该矿抽放队队长张敦亮介绍说,去年2月,该队钻修班员工艾世彬和三位工友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攻克了钻机水辨轴的修复技术,他们用业余时间修复井下损坏的水辨轴。开始时每加工1根水辨轴由队里给20元的奖励,两个月后,大家把这项技术都掌握得很好了,加工水辨轴的事也就按照正常工作进行安排,奖励也相应取消了。“从队上来讲,一直奖励下去肯定不现实。”
小时候我们曾经唱过这样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这里“叔叔把头点”是对“我”捡钱行为的认可,我自然就“高兴”了,这首歌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拾金不昧的美德。和班组员工一样,他们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也需要得到认同,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褒奖。
“认同就是要让价值的创造者有自豪感,有成就感,从而带动更多人的创造性劳动。”该矿党委工作部长杨光华这样认为,短时间的金钱激励虽能让创新劳动者获得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因政策的不延续,取消金钱激励后劳动者就会出现失落感,从而降低继续创新劳动的热情。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采访中他给出了这样一个思路:除了短期的金钱奖励,可以给劳动者更多精神的褒奖,比如用劳动者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工作方法等,让大家在运用这些成果的时候,永远记得成果的创造者。
“我们并不是真的不想干,只是有时想起心里不舒服!”采访中蔡班长的话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作为班组员工,对自生劳动价值认同度的要求并不高,除少量的经济报酬衡量价值外,求得心灵深处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