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2|回复: 12

[转贴] 奶奶的笋

发表于 2017-6-3 08:13: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南昌石油  黄欢

    我的故乡在江南,这里河流阡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植被丰富。许多江南的人家房前有桃花,屋后有竹林,白墙黛瓦掩映其中,鸡犬相闻,颇有一番风味。

    儿时住在奶奶家,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奶奶到屋后去挖竹笋。奶奶挖竹笋几十年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从竹梢的颜色和成长的方向便能辨别出竹笋的位置,用锄头轻轻地剥开覆盖着笋的土壤,再顺着笋生长的方向用巧劲一踢,便能在不伤竹根的情况下把竹笋取出。

    奶奶剥去金黄色的外衣,露出玉似的一截笋心,纤长洁白,光滑圆润,没有一点瑕疵。无怪乎古人作诗赞曰: “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把鲜嫩的春笋比喻美人的纤纤玉手。春笋鲜嫩爽脆的浑然天成,古人有云:“尝鲜无不道春笋”。唐太宗每在春笋上市时都要命御厨做鲜笋宴,召集群臣共赴“鲜镜”。

    奶奶虽然不懂得这些风花雪月的诗词,却是隐藏在民间的烹饪高手,能用简单的笋炮制出多种多样的美味。

    有凉拌春笋,奶奶将春笋剥皮取最嫩的芯,切成寸条状再飞水去涩,加入橙黄香芝麻油,翠绿香葱,火红辣椒油,朱红干辣椒,碎花生、自制牛肉酱一起凉拌,那颜色,莹白透亮映衬着五光十色,那香味香辣沁爽,醇厚芳香,那味道脆爽鲜美,甘甜脆嫩,好吃的能咬掉人的舌头。

    油焖春笋,奶奶将鲜嫩的春笋对半切开,再用刀背均匀的拍松,切成寸断后飞水去涩,下重油重糖翻炒均匀,加入高汤焖煮后大火收汁,入翠葱增香提味,这样的春笋,色泽红亮中点缀着翠绿,煞是好看,将鲜嫩爽口与甜味结合得恰到好处,一口一个嘎嘣脆,春来露水的自然甘甜滋味溢满舌尖。

    腌笃鲜,奶奶选最为饱满脆嫩的春笋切成滚刀块,咸肉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寸方,将咸肉和五花肉加小许白醋放到锅中先煮上一分钟,去腥提味增嫩,期间不断的撇掉浮沫,一起放入沙钵子中用大火咕嘟半小时加入冬笋小火慢慢的煨,直到汤汁变得奶入味后便可出锅。这道菜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这时的春笋,哪怕有点涩味,也被肉汤浸润得柔和;肉吃多了腻,有春笋,也能飘飘然如遗世登仙了。

    雪菜炒冬笋,奶奶将冬笋切片,雪菜切沫,坐锅热油,放入冬笋炒香,加入雪菜煸炒,再放入干红椒增香提味,这道菜色泽碧绿洁白,有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味觉清鲜脆嫩,口感鲜爽,好吃的不得了。

    还有那春笋炒腊肉,奶奶拿来自己腌制的腊肉,切成薄片与笋同炒,那滋味兼具田园的清香和肉类的肥厚鲜嫩,凉拌卤笋,清新爽口,干煸春笋,脆嫩咸鲜,笋干炖老鸭汤,汤色奶白,笋的清新和老鸭的醇香结合在一起,极鲜、极嫩、极脆,汇成了一出美食界的千古绝唱,春困的时节来上一碗,全身的毛孔都放松了,酣畅淋漓出了一身汗,将一冬的寒气浊气全部排出来了,让人精神百倍,舒适的很。

    奶奶不曾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她每天炖的汤、烧的菜,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段。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多数我对“奶奶菜”的眷恋。因为这和我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那美妙的滋味才下舌尖,却上心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3:08:0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3:08:1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3:08:24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3:08:41 | 查看全部
向敬业的赵老师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3:08:53 | 查看全部
祝赵老师周未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19:36:10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感谢赵老师精彩分享,问好辛苦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16:04 | 查看全部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16:17 | 查看全部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16:30 | 查看全部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