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7|回复: 2

冯骥才:书是文化的种子

发表于 2017-6-3 22:39: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冯骥才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王梅佳摄/光明图片
  6月1日,75岁的冯骥才,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冯骥才艺术谈》和《意大利读画记》,现身廊坊书博会。发布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
  活动之后,冯骥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身材高大、声音清朗的他,对自己的经历和作品侃侃而谈,完全不像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者。
  一次自觉的转身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冯骥才称之为自己的“四驾马车”。
  20世纪90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和绘画创作的高峰期,但出于一份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开始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冯骥才来说,这是一次自觉的转身。
  二十多年过去,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也蕴含着冯骥才的诸多心血。
  除了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冯骥才始终坚持培养年轻后辈。“在教育方面,我注重两个因素。一是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是视野,秘鲁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说过,‘作家最重要的是视野’。在我看来,做文化也是如此,要有思想的视野、知识的视野,方能做好。”
  在冯骥才心中,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国是文化大国,最高决策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态度很坚决。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来说,就要像武训办学一样,不断呼喊,把知识分子的先觉想法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
  每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
  近年来,由于身体问题,冯骥才下去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有所减少,又开始“不自觉地有一点转身”,放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日渐增多,作品也不断推出。
  “有时写作来自一种机缘。”此次由青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意大利读画记》的创作也正是如此。
  2016年10月,冯骥才应邀去意大利出席好友韩美林的艺术展览开幕式,之后便来了灵感,围着亚平宁半岛的中北部绕了一圈,将那些曾经被文艺复兴的光辉照亮的地方一个个跑下来。重点是看艺术:建筑、雕塑、画,特别是画。
  “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冯骥才说,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因此,他将此次看画的随笔命名为《意大利读画记》。
  冯骥才说:“比较是一种获得思想的方法。”《意大利读画记》这本书看起来是写意大利,但仍然离不开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此之外,我希望把一种精神介绍给国人,就是意大利人对自己文化的尊重。”
  冯骥才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它的经历和传统。
       “如果真爱自己的文化,就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情怀。”冯骥才说,“我的每一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情怀不是你走进它,而是它走进你。如果我们真爱我们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走进我们心里。”
  “书是文化的种子。”在冯骥才看来,今年的书博会放在廊坊举办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紧密相关,而书博会的举办,就是播种文化。“今天播种,不会马上有收获。培育、滋养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需要一点一点地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22:50:49 | 查看全部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 22:51:15 | 查看全部
感谢吴老师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